卜宪群
2016年09月07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关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就如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了全面阐述。作为一名亲身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史学工作者,深感鼓舞,谨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知识变革、经验总结、资政育人、思想先导的作用,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高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熟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变革的当代,史学工作者应该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史学研究自觉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首先,史学要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源于历史自信。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5000多年文明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当前,史学工作者应当坚决摈弃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深入研究探索这些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提供“历史底蕴”,树立全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其次,史学要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和提出的重大问题发挥出“独特优势”。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史学应当深入研究、系统阐述这些思想体系、知识智慧、理性思辨,用“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分析它们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先导、求新变革、锐意进取中的历史作用,为伟大的时代变革提供史学支持。
再次,史学要为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提供历史借鉴。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史学工作者应当从中华民族历史、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智慧经验,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探索经验,服务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当前,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失语”“失踪”“失声”的情况在史学界也存在。史学界必须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挥史学研究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中的堡垒作用。
首先,史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必然。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史学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式、话语体系,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道路与规律,更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历史支撑。史学研究如果不“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推荐新闻: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