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西方城乡运动对我国城镇化的借鉴意义

傅兆君

2016年08月18日10:31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7月上

原标题:西方城乡运动对我国城镇化的借鉴意义

  【摘要】城乡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性问题。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不仅影响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三农”问题的稳妥解决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拐点,然而我国城乡关系远未达到理想状态。本文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运动的特点与思想历程,总结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转型与城乡关联的措施与经验,具体提出了五条建议,希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所裨益。

  城市和乡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城乡问题是社会分化与分工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也受人为调控和制度因素影响。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关系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关系是国内外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城乡关系仍存在严峻问题,城市的飞速发展与农村的相对落后形成鲜明对比。有鉴于此,本文梳理各类文献,试图总结国外相关理论成果,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西方城乡对立运动规律与思想脉络

  一般说来,城乡关系产生于城市出现并与农村分离之后,但西方工业革命以前,城乡之间并未形成本质差别。伴随产业革命出现的机器大工业才真正地撕裂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①此后,西方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出现日益严重的二元分化,现代意义上的城乡关系逐步形成。

  城乡关系研究的起步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为统一的整体。古典时代的城市,体现着城市统治者的骄傲和对乡村的超经济的强制权力,同时也展现着城市权贵的审美情趣。高耸的城墙和巍峨的宫殿,意味着威严与权势,也凝聚着能工巧匠对艺术的追求。在社会层面上体现的是城乡对立。在古代东方,城堡与都城纯粹是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缺乏工商经济的支撑,体现着经济结构上“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城市成为城乡关系链条上的“赘疣”,本质上体现了更为严重的城乡对立,即城市对乡村经济的严重依赖性和深重的寄生性。在西方产业革命前,尽管个别时期个别地区有过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但总体上看,城市经济不发达,城乡互惠关系没有出现,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居民的不平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因此发出过消灭城乡差别的呐喊,马克思进而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理想图案。

下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学术前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