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经济社会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啃“硬骨头”【2】

——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

2016年07月14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啃“硬骨头”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面临哪些挑战?

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存在着较强的正向相关性。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居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然而,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回避。“过去一个时期,我们以低工资、低成本、低端产品与其他国家竞争,压低了人力资本回报和劳动力要素价格,直接制约了大多数普通工薪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一部分人可能要少得益,此前占了大便宜的人甚至要吃点亏,这个阻力会比以前更大。尤其,现在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社会等体制存在的问题关联,这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难度会更大。”苏海南指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张。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2。在苏海南看来,尽管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负面影响,加之基于户籍制度、社会公共福利政策的区别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中等收入群体在城乡之间分布仍然极不均衡。

此外,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和壮大。苏海南指出,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比重大,劳动者收入低,从中发展中等收入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产业中,蓝领岗位人员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工资收入大都处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下,而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人才教育、培育提出更多考题;第三产业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偏慢,服务业人员大多数工资收入不高,如何提高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关系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效果。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六个必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可以看到,中央提出的‘六个必须’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苏海南说。

3.中国靠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06年,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阶段)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GDP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然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人均GDP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

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超8000美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对此,苏海南提出五项建议:

一是确立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划目标,明确思路和原则。可考虑到2020年,使中等收入劳动者总数增加到2.5亿以上,占比提高到30%以上;加上其赡养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3.7亿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5%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可设定目标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成为中产阶层,其总数提高到9.6亿人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

二是继续做大做好“蛋糕”,夯实全面“扩中”的物质基础,采取包括以稳定和完善的宏观政策支持经济稳增长,以创新促增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增长,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增长。这是“扩中”的充分必要经济条件。

三是调整经济社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包括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调整产业、就业结构,减少一产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大大增加二产特别是三产产值比重及其就业人数,增加灰领、白领岗位人数,增加技能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数。通过以上多项措施为“扩中”提供人员来源支撑。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包括改革完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根据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增加中等收入者数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中等收入者的后顾之忧,控制、减少滑入低收入和贫困状况的人数;调整收入和财产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和劳动报酬比重,促进“橄榄形”分配格局的逐步形成,为“扩中”提供直接支撑。

五是要深化教育、医疗体系改革,为“扩中”提高人力资本等支撑,包括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更好对接,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各类劳动者素质;加快医疗体系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人力资本的均衡提升,从而实现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记者 冯蕾)

上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