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独家特稿

戴立兴: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一点体会

2016年07月13日13:4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动员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加充满信心地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围绕“不忘初心,继续奋斗”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第六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全党的郑重要求。

一、科学看待党群关系的现状

当前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的高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干部也是好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人民是认可他们的。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观,党群关系不断改善。牢固树立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和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主体观的基础所在。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他还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他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当前,“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主体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是对社情民意最直接、最现实、最响亮的回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也是要反对“四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此后,党内又先后开展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把密切党群关系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党的作风的思想,抓住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主体观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公开讲话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提出: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他特别关心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都表达出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热爱人民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情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党群关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群众对收入差距不满意,对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不满意,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特权和腐败现象不满意。这些问题对党群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二、党群关系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党的性质没有变,人民群众的基础地位没有变,但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必须历史地、辩证地、动态地分析党群关系的变化。

(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变化

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四个考验。

执政的考验。“进了城”、“上了楼”,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当了官”、“掌了权”,难免作风松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腐败;“不打仗”、“搞建设”,能否代表好群众物质利益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大问题。

改革开放的考验。一方面,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初期获利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活的艰难,使部分群众把不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党的领导,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的问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对比参照物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利益习惯于以新旧社会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易产生满足感。新的环境下,群众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比、与少数富人比,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

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着党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一些老党大党纷纷解体和倒台,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缺乏领导本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甚至下降。同时,它也考验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市场经济要求民主政治建设,种种群体事件的发生,与民意表达渠道不畅有很大关系。它还考验党性原则: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被金钱冲击,对党内的政治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外部环境的考验。一是挑战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二是挑战党领导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某些西方错误思潮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沉渣泛起,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的这一论断十分及时、振聋发聩。

(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发生了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吃饭穿衣的低层次层面,而是希望得到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得到文化、体育、休闲等生活享受,以及自由、独立、民主等政治参与一系列高层次需求。党群关系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利益性矛盾突出。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当下的社会冲突大多是由于利益纠纷引起的,很多群体事件的背后都有利益关系处理不当的原因。在征地补偿、城镇改造拆迁、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作中,对利益问题的协调处理群众不满意,就会产生矛盾和问题。

二是公平正义越来越重要。据问卷调查,近些年,群众对政府最不满的三项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待提高”、“惩治腐败力度有待加强”、“执法公平有待改善”。公平正义及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越来越重要,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导向尽快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

三是民生矛盾凸显。调查表明,物价、看病、就业、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社会问题。今年3月份,人民网进行了“2016年两会热点调查”,超过388万的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医疗改革”分列十大热点榜首前三位。 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四是群体性事件多发且对抗性增强。以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是:“不出门”、“不跨地”,往往在基层就能解决;“不成群”、“不聚众”,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不少事件对抗性增强且复杂,社会影响面大。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政府,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党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也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腐败是致使党与群众关系割裂甚至走向对立的致命毒素。人民群众长久支持一个政党执政,首先是在政治品德上信任这个政党,是因为它清正廉明,而绝不会支持和纵容它的腐化堕落。据调查表明,2015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36911起,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33966人,有10名省部级干部受到处理。党内腐败现象已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党群关系影响极大。

腐败现象是对国有资产和人民财产的损害、占有、不法流失和“私有化”,与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不符,颠倒了“仆主关系”。腐败导致只是少数人分享社会资源,破坏了社会公正,扩大了社会不平等,还使许多改革措施变形走样,如任之发展下去,党就有失去执政群众基础的危险。同时,由于腐败中干部“两面人”现象增多,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教化持怀疑态度,认为党的理论与教育不可信,直接影响党的意识形态凝聚人心作用的发挥。

下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观点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