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中华文明转型的独特范式

贾文山

2016年07月08日08:40    来源:人民论坛网

原标题:中华文明转型的独特范式

  【摘要】中华文明转型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范式,这种范式同样可以应用于世界秩序的构建上。我们并不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世界他国利用或隐或显的方式推行西方文化价值。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不是输出具体的文化内容,而是要与世界各文明一道,打造一套各个文明之间交流、沟通、和谐共生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文明转型 冲突 融合 世界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呈现波浪形或螺旋形的发展,经历多次衰落后又通过自我创新走向了多次辉煌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提出文明的“冲击-反应论” ,他认为中华文明在经历了上千年的稳定发展后,在19世纪遭遇到了西方文明极大的冲击。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充满活力的、强大的攻势下全面溃败,无论是政治、宗教、社会、文化都面临着解体与重构。这时西方成为了中国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中国处于被动反应的位置,不得不在西方的冲击下去追随西方的脚步,开启现代化的道路。在费正清看来,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向型的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渐趋保守、衰落,而海洋文化充满生机、活力。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跨度放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似乎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正是对这一段落后挨打的历史的最贴近的解释。但是,如果我们放眼现代和未来,甚至放眼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则未必如此。费正清和很多西方学者的论断是基于经典进化论的线性逻辑基础之上,他们几乎都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单向式的线性发展过程,正如任何生命都存在生命周期一样,文明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总是经历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亡期,就像佛教所说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一样。不可否认,这种“生命周期论”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妨假设它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不同事物的生命周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就算同一类事物的生命周期也可能不一样。一种商品或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在有限的时长内显而易见,但一种文化的生命周期就超出了一个人所能观察的范围。有些文明或文化在历史中彻底消失了,我们大可以通过回溯历史的方式发现它“生、住、异、灭”的规律,但另一些文明或文化却一直延续,我们很难把握它将来的走势。

  事实上,并没有完全的证据能够证明文明或文化的发展在整体过程中一定经历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倒是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文明呈现波浪形或螺旋形的发展。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它可能由繁荣转向衰落,但是通过改革或创新之后,在另一历史阶段它又很快涅槃重生,由衰落转向繁荣。文明和文化最大的特性莫过于它可以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创新来延长寿命,通过文明的转型来重新激发活力,正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医疗保健延长寿命一样。自然,文化的延续比起人的寿命的延续来说更有可塑性。据此,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到的危机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整体衰落,这只能说明这种衰落和以前中华文化所经历的衰颓一样只是文化发展波浪中的某一段,甚至我们没有理由断定没落或衰亡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宿命。

  我们并不打算否认中华文明在近代以来的那一段衰落的历史,但这绝不是那个最终衰落的阶段,而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插曲、一个我们不可忘记的历史阶段而已。事实证明,随后的中华文明又经历了新的转型。如果我们追溯中华文明的历史,就能发现衰落和繁荣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几起几落,经历多次衰落后又通过自我的创新走向了多次的辉煌。

推荐阅读:

习总书记建党95周年讲话百余次提及“人民” 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习总书记建党95周年讲话为何10次强调“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习近平再强调改革落地:地方力量打通“中间一公里”

习近平欧亚之行体现丝路情怀: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大文章

聚焦:如何理解党的理论一脉相承的“脉”

郑必坚:历史性“赶考”和中国共产党

 

下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