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每期精选

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2】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2016年07月05日15:3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标题: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加快培育成渝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渝城市群拥有我国内陆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分别为第一、三的城市重庆与成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服务功能强,腹地范围广阔,具备建设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增长极的良好条件。成渝城市群经济实力远高于西南地区的黔中、滇中等其他城市群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西南地区四通八达,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培育新的经济带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战略支撑,以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为纽带,按照“内畅外通、梯度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构建覆盖全域国土纵横交错的经济支撑带,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中,统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将提升建设一批以新区、开发区为载体辐射带动能力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立足地区比较优势,健全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全国东中西、南北方及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其中,在长江经济带和包昆经济带等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上,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城镇化区域,显然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积极谋划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成渝城市群发展对优化全国区域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将成渝城市群定位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就是要深入推进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在成渝城市群推广先进经验,全域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

长期以来,成渝城市群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对较为显著的区域,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探索改革,目前两市已经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可以率先在成渝城市群区域推广经验。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成渝城市群区域城镇化的深化推进,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城乡统筹的任务还很艰巨,成渝城市群今后将肩负着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任务,要为完善全国城镇化制度改革做好示范。

综上,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少有的几个城镇化相对发达、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对西部大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该区域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区,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该区域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统筹任务也很艰巨。

成渝城市群的规划目标

成渝城市群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成渝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各城市分工明确和功能互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的规划目标是:

(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集聚带动能力大幅增强

成渝城市群集聚要素能力明显增强,城际联系不断深化,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超过5.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在西部地区开发开放中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0%。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动态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二)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人口城镇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成渝城市群空间布局逐步趋向合理,重庆、成都两核独大的局面不断得到改善,中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人口、产业、生活要素、经济活动由核心集聚向均衡发展转变,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有效增强,形成以成渝发展轴,成绵乐、沿江、嘉陵江城市带和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南充经济圈组成的空间格局。

(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

成渝城市群内部城际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对外大通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区域重大水利、能源、通信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供气、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生活品质优良。城镇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建设模式各具特色,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传统文化得到弘扬,自然文化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四)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生态空间管制成效显著

成渝城市群土地、水、能源等利用效率更加集约,单位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密度较高、集约紧凑式开发模式成为主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绿色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体系基本形成,节能型轨道交通成为城市群主要客运方式并间接减少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生态空间得到严格管制,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区域、城镇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合理规模。

(五)区域合作有序推进,治理机制不断健全

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显著提高,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各类要素跨行政区流动更加顺畅,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的机制不断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川渝合作、各类城际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跨界地区一体化步伐加快,多元化主体参与、多种治理模式并存的城市群治理机制建设有所推进。

2030年的规划目标是: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更加优化,网络化格局形成,对西部地区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抬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参考文献略;本文系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开发银行资助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肖金成、汪阳红,课题组成员:贾若祥、欧阳慧、张燕、刘保奎、刘通、滕飞、李爱民等。本报告执笔:欧阳慧、张燕,肖金成修改定稿。)

上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