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公方彬:共产主义信仰的路径在哪里【2】

2016年07月01日08: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共产主义信仰的路径在哪里

第二,精神大厦建设的新思路

“此岸”问题解决了,“彼岸”问题如何解决仍然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因为人类始终要面对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灾难,始终要面对无法全部掌握的未知世界,“两个始终”决定了要有一种安抚灵魂的东西。我们唯一的选择是将民族文化基因与共产党的政治目标相结合,将其中的高尚精神元素抽象化。在各种力量都无法拯救中国、各种道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实现突破,这说明我们党有其独特的精神元素存在,二者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结合。

因艰难性、曲折性和必要的牺牲而成就高尚性或神圣性,这就是人性中升华出来的神性。既然耶稣是因为拯救众生的灵魂世界而被神圣化,那么拯救现实社会中的人或集团,必定内含神圣性,因而成为精神归宿。这是一个纵向上包含民族发展史、横向上包括过程中生成的所有精神元素,因而包容度很高。一是“非革命和斗争”无以获得精神力量,而世界又在向“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进的困境得以化解;二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逻辑难免波及中国历史文明,导致坐拥“唯一延续古文明”而难以让精神世界厚重的困境得以化解;三是纠结于历史的对错,导致难以摆脱历史羁绊且步履沉重的困境得以化解,由此轻装上阵,推动中华民族以更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文明的顶峰;四是从此文明史或开拓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而不再纠缠于哪个阶段的追求是革命,哪个阶段的精神史是非革命的和反革命的,我们进入积淀,而不是冲突;五是“左”“右”之争的社会撕裂从此化解,真正做到“不以改革开放前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30年,也不以改革开放后30年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

第三,遵循精神大厦建设的一般规律

推动和实现一个民族、一个政治集团的精神升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精神大厦的建设注定是一项代际工程、百年工程,决不能急功近利。正缘于此,我们要有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诸多努力中,要特别强调把信仰品质注入生活方式,努力使信仰生活方式化。我们讲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是靠非政府组织,而这个非政府组织中最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在那里找到依靠和友爱。在这种情形下,生活方式中的宗教就开始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这一点,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深刻分析。那么,我们以寻找和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尚思想作为信仰,也是可以进入生活方式的。

最后,强调坚定信心很重要。以色列1948年建国,与我们新中国成立的时间相近,他们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希伯来语,这说明执著和坚守就会创造奇迹。对于我们建立精神大厦的政党和民族来讲,只要选择正确,理论有突破,重构精神大厦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与我们党都已到了呼唤重建精神大厦的时候了。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

上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公方彬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