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但是纸币诞生后却很难在中国大量流通使用,更无法替代金属货币,历史上若干次发行纸币的尝试无不以失败而告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交子钱引
纸币,即纸制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而是一种价值符号,属信用货币,有一定的面值,但必须以某种信用作为担保。宋朝时期,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由政府发行的纸币,它滥觞于唐代的飞钱。
唐代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属非信用贷币,货币本身的价值就是货币价值,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加快,铸造铜钱的速度赶不上需要,出现了“钱荒”。为解决这一难题,唐宪宗元和年间出现了飞钱,一些商人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联号,用飞钱来代替通行的铜钱作为交换工具,减轻对铜钱的需求。
飞钱是纸质的,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安全,除商人使用外,也得到了官方认可,《新唐书》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但飞钱还属于汇兑工具,不是政府发行的货币。
宋初,“钱荒”继续,成都一带出现了“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给这些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称之为“交子”,作为取款的凭据。交子使用越来越广泛,商人们便联合成立了联号,在各地设立分铺,承诺存款人可随到随取,使交子的使用更加广泛起来,但此时它仍不是法定货币。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朝廷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在民间流行的交子基础上正式发行“官交子”,用纸印刷,上有图案、密码、划押、图章等印记以标明面值和防伪,作为支付凭证流通,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法定纸币。
交子的好处显而易见,既克服了“钱荒”,而且也携带方便、安全,于国于民都有利,然而对国家来说,运行信用货币必须十分谨慎,要恪守信用原则,否则势得其反。
宋朝政府开始还比较谨慎,规定一界交子的流通期限仅为2至3年,期满后须兑换下一界交子方能继续使用,每界交子发行量也有严格限定,同时明确了相应的准备金制度,保证交子可以自由兑换。问题是,这些做法未能坚持下去,冗官、冗兵、冗费问题长期困扰着宋朝的财政,对一直缺钱的朝廷来说,“忍不住”就把交子误当成了“提款机”,限额发行、存足准备金这些制度一再被突破。
《宋史·食货志》指出,交子的发行后来到了“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的程度,朝廷做起了无本生意,“官无本钱,民何以信”,因而交子一再贬值。尽管朝廷不愿意放弃这棵“摇钱树”,南宋时又以“关子”“会子”和“钱引”的名称改头换面,但都无法摆脱被民间弃用的结局。
推荐新闻:
相关专题 |
· 《中国发展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