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宝坻,打造京津冀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6年05月05日10:59   来源:人民网

“稻香人家,渔歌部落”“千年古渡,小辛码头”“翰林故里,葡萄庄园”“评剧家园,三辣基地”……这个“十一”,一连串个性十足的旅游招牌让宝坻区在京津冀游客的心中印象深刻,“一村一品”“错位发展”彰显出该区发展乡村游的鲜明特点。

2015年,宝坻区依托区位、资源、生态、人文优势,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特色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投资4000余万元,重点打造了20个旅游特色村,这20个村庄沿景色秀美的潮白河、青龙湾河等水系分布,或历史悠久,或文化底蕴深厚,或具备良好地理优势,或拥有传统产业,总之,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就在刚2015年国庆节假期,大部分旅游村开张纳客,依托首届黄庄洼稻香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8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0万元。

区乡村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芮永玲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处京津唐城市金三角的宝坻,在区位、资源、生态、人文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黄金半径’和现实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满足京津冀市民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同时也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拓宽了途径,提供了支撑,推动着宝坻抓住机遇加速崛起,在协同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

一村一景 各有不同

当下大旅游时代,乡村游普及、农家乐遍地,如何发展,才能出新出彩?

“简单的农家乐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宝坻乡村游的发展必须在‘多样化’和‘个性化’上下功夫。”宝坻区旅游局副局长杨作鹏表示。

秋高气爽时节,记者来到了20个旅游特色村之一的东郝各庄村,这个村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有名的评剧村又是辣椒产业特色村。说到旅游招牌,他们村提出的主题是“评剧家园,三辣基地”。

一进村口,仿古式牌楼和村名石让人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文化味儿”。再往村里走,香油坊、豆腐坊、辣椒坊等老作坊重新亮相,而这一次,它们的作用不仅是供养村民们的胃,更成为向游客展示农村传统工艺的窗口。

走进香油坊內,只见随着磨盘的转动,黄褐色的麻酱从磨缝中慢慢渗出,散发出甜甜的香气。“恢复这些老作坊就是要把传统手工工艺作为些亮点呈现出来,把‘民俗东郝’的牌子打出去。”东郝各庄村村党支部书记路建峰对记者说。

除了老磨坊,评剧则是村里人对外展示“民俗东郝”独特魅力的又一窗口。不久前,村里对始建于一九七八年的老礼堂进行内部改造和装修,并提升了硬件设施条件,如今已成为村民戏曲排练、游客欣赏民俗表演的场所。路建峰说:“我们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评剧演出团体,都是自发组织的,就算在平常日子里,老百姓也爱聚在一起自吹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基础非常深厚。”

石辛庄村,紧邻宝坻青北森林公园。这个黄金周,素来寂静的小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近千人成为这里的第一批游客。“我们村以前是知青下乡的地方,所以打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景点。”村支部书记朱俊伟告诉记者。

沿着石辛庄老街平整的石板路,记者来到了别具特色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和知青院。这里有曾经熟悉的小推车、锄、镐、木锨,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至中午,来自北京的刘先生一家正在这里为老人过生日。“人一上了年纪就怀旧,呆在这里,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春饼卷菜、野菜团子、菜娘娘糊饼、玉米面饽饽,野菜疙瘩汤、青龙湾的野生鱼、铁锅炖大鹅……品尝着地道的农家饭,看着窗外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听村里老人讲述着村里的历史传说,刘先生一家乐在其中。

正当记者要离开时,正巧赶上村民李大姐来这里向厨师们请教烹饪技巧,谈起刚刚开业的农家院,李大姐还显得有些不适应:“‘十一’那几天,每天都一二十桌客人,屋里摆不开都摆院里去了,没想到这么多人,可把我们全家累坏了。”提到收入,李大姐腼腆地说:“超出了我们两口子的想象,很满意。”

“这二十个特色村,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各村通过深入挖掘,将文化特色放大,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及个性化体验。”区旅游局旅游科科长董利伟介绍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