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引稻入津”的知县看政绩观

吴建路  方立新

2016年05月04日10:23   来源:人民网

从“引稻入津”的知县看政绩观

冬日,潮白河畔已收割的稻田成了一片雪野,“原驰蜡象”掩不住那尊白色的塑像,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位知县,手持农书,守望着他主导疏浚垦殖的稻田。

这是天津宝坻黄庄镇小幸码头村。夏天到访,这里莺飞草长,水田连片,稻花飘香,惊叹北国江南就在眼前。村里辟了一处“水稻文化园”,知县的塑像就在园中。冬日重访,又细细品读今人所撰的《稻文化园赋》,赋中说得很明白:“袁黄劝农,始有津沽水稻自此发祥。”

袁黄,就是400多年后让北国稻农塑像感念的那位知县。原籍鱼米之乡浙江嘉善的袁黄,号了凡,从万历十六年至二十年(1588-1592年)任宝坻知县。这是一个懂稼穑的读书人,勤于政事,还能见土辨色,知道什么样的地能种什么样的粮。

“九河下梢”的宝坻,历史上十年九涝。黄庄村65岁的吴老支书回忆,30多年前一下雨黄庄一带仍是泽国,从村里去天津卫交通工具是船。据记载,袁黄刚到宝坻就任,“是年雨多河溢,市无赤米,民大饥。”于是,这位知县组织疏河、筑堤御水患,教百姓植柳护堤,后人称为“袁柳”。开疏沽道,水患既除,袁黄又教民种稻。他发现“濒海之地,潮水往来,淤泥常积,有咸草丛生,其地初种水稗,斥卤既尽,渐可种稻。”《宝坻县志》说:“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荒地开成美田,“四野田禾茂盛”。袁黄又整理编纂了《劝农书》,将家乡嘉善的种稻方法和技术介绍给宝坻。“一湾蛙鼓传唱劝农长卷”,袁黄被誉为“天津洼改种稻的先驱”。

感叹“天下租税皆出于田,故惟农受累最深”的袁黄,爱农知农兴农,深受百姓爱戴。据县志记载,5年后袁黄从宝坻离任时,父老乡亲十里相送。

事实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中国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悠悠历史长河,类似袁黄这样“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的官员,不会太多,但也绝非孤例,都被后人代代感念。他们无“政绩观”之词,但有“爱民、兴利、去弊”的政绩之实。衡量一个官员的政绩优劣,古往今来,总有一些标准是相通的。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古代县衙的对联,在2013年的中国一时广为传诵。今天,反腐要弘扬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传统,端正政绩观,何尝不能以袁黄这样惠政久远、百姓世代敬仰的先贤为镜?

为官者,“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古今皆然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