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育种专家培育出好几个玉米新品种,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数千万公斤,却由于没有精力写论文,连副研究员都评不上。现实中,这样的“职称尴尬”不在少数,也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人口红利要靠制度才能转化成人才红利,职称评定制度的好坏则关系到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对于人才制度,《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把地方创新和各类改革经验上升为中央政策,有助于我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评用脱节一直是职称制度问题的一大弊端。政府管得太多,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造成了“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意见》强调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释放了积极信号。这个主导作用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让用人单位拥有评审权、聘用权。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等有条件的单位,要鼓励他们自主评审,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在评定方式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允许一所一法、一校一法,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
“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意见》的这一要求给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政府放权但不能丢责:在法律框架内,哪些可以放哪些不能放,权力下放后,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政府要尽快列出责任清单;应按照职业大典对相关职业的技术能力要求,尽快建立职称制度的国家标准,推进职业资格立法;公共部门的职称评定关系到公共服务质量,在配置中要加强调控;要监管质量,将事前监管变成事中和事后监管,杜绝暗箱操作、非法牟利等行为。
职称评定中对外语、计算机等“一刀切”要求的机械规定,曾为不少专业技术人才所诟病。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对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这遵循了人才评价的规律和客观实际,减轻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应考负担,顺应了广大人才的期待。事实上,这项改革已经破冰:2015年人社部联合国家卫计委出台文件,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硬杠杠,深受基层卫生人员欢迎。
推荐新闻:
习近平讲话阐明新闻舆论工作"魂"与"神" 48字廓清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