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

2016年01月19日09:0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教训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遭遇干扰、走过弯路。有些问题是痼疾,很难迅速根治。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呈现新气象新面貌,与深刻总结、认真汲取历史教训有因果关系。

(一)要“严”字当头,敢于动真格、不手软

过去整顿作风、查处腐败普遍采用大轰大嗡、大搞“群众运动”方式,有过火偏激之处。新时期摈弃了“左”的做法,但又出现偏软偏松的一面。1989年政治风波前夕,邓小平严肃指出:“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 1994年6月,中央发出《关于在反腐败斗争中注重抓好经济犯罪大案要案查处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查处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斗争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办案阻力重重,进展迟缓;三是处理偏轻,打击不力。《通知》分析说,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还未真正解决,有的对反腐败抱着“不可不反,不可真反,不可大反”的敷衍应付态度,有的混淆严重犯罪与“敢闯、敢干”的界限,对犯罪分子百般同情袒护,甚至阻扰办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落实从严治党遇到诸多阻力和掣肘,以致有漏网之鱼,甚至“带病”升迁。一些官员因而失去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更热衷于拉关系、找靠山,更懂得伪装,更加迷恋权力与金钱,对党风、政风和民风造成恶劣影响。十八大至今已有逾百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被查处,所犯之事主要在十八大之前,党中央实际上是在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在整治“四风”、“打虎拍蝇”背景下,有人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实属不经之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现在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不是过严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他一再表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这种果敢、魄力和务实态度,支撑起当前这场新时期以来力度最大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得党心民心。这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体现了我们党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

(二)要按照“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选任干部,杜绝“灯下黑”现象

如前所述,我们的制度仍不够完善不够成熟。譬如,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到位,搞家长制现象、买官卖官现象屡禁不绝。有些官员劣迹斑斑、屡被举报,却能一路过关不断升迁,造成选人用人上的逆向淘汰。这类人高高在上,做人做事做官毫无底线,却以清正廉洁的公众形象示人,成为“两面人”。近年那么多高官(包括七个省会的市委书记)落马,主要是中纪委铁腕反腐、直接查处的结果,而本地本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大多失声,有的甚至帮着捂盖子。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实名举报后,该单位还出面“辟谣”,声称将追究举报人污蔑造谣的法律责任,堪称一幕闹剧。

另一方面,我们的制度执行力亟待提高。例如,早在1984年12月,中央就作出《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86年2月4日,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其中首次就干部子女及配偶经商、办企业问题作了明文规定。嗣后中央又就此三令五申,但效果不大,往往收敛一时便故态复萌,乃至越发失控。周永康之子周滨、苏荣之妻于丽芳非法聚敛巨额财富,形成“家族式腐败”,便是例证。

以上两种情形构成“灯下黑”现象,严重败坏党和国家形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影响极坏。有人借此诬称我国搞的是新官僚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治理“灯下黑”现象,除加强制度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外,须按照“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把好选人用人关,搞好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正所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各级党委书记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最前沿,不时受到潜规则、说情风滋扰,更要守纪律守规矩。2013年5月中纪委发布《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的通知》,便是基于整肃自身、打造一支过硬队伍的考虑。

(三)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一阵风、一阵子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治理腐败必须搞好作风建设。不过,以前抓作风建设存在时紧时松现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抓得紧,活动一结束就松下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致问题反弹回潮,治理效果昙花一现。据媒体报道,十八大之后狠刹公款吃喝之风,北京一些高档餐饮场所的生意一落千丈。有家高档餐馆的老板给员工打气说:“共产党的整风运动,最多坚持一年,大家挺住,共渡难关。”但事实很快证明这是误判,老百姓普遍感到这次与以往大不一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分析说:“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他强调,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防止作风问题反弹,必须把作风建设常态化,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经常抓、长期抓。

(四)要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1987年5月,中央专门召开总结大会,对历时三年半的整党工作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围绕党建作出新部署。这从此成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个惯例。通过排比文献可以发现,几乎每次总结都会指出带有共性的一个问题:活动开展得不平衡,有的地方和部门甚至走了过场。

指望通过搞一次活动就解决党内存在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况且形势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党性党风问题的解决不会一劳永逸。上世纪80年代整党时,全党约有四千万党员,有近250万个基层和基层以上的党组织,嗣后总数又不断增加。这样一个大党,活动开展得不平衡在所难免。问题在于“走过场”。

改进作风时紧时松是从长时段讲的,走过场则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其实质都是形式主义。每次活动自上而下分批进行,主动性、积极性总体上依次递减。不少单位和个人将活动视为上级下达的任务,被动完成规定动作,认认真真走过场。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明显改善,但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中央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而下面主动性不够,投入程度不够,有点像温开水,与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望存在差距。用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时的话说,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

开展活动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理应珍惜。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改进作风的主体。人人增强主体意识、大局意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从严从实改进作风,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三 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直面问题,不满足已取得的成效,是清醒与自信的体现。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指出,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在;腐败与反腐败呈胶着状态。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痛斥有党员无视规矩和廉耻。他说,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仍出现“塌方式腐败”。

因此,全党同志要有紧迫感,要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过去强调“从严治党”到如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建新探索新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四个全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余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战略举措。

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意义重大。“全面”“从严”分别指策略和要求。“全面”意味着统筹推进党的五大建设,治标与治本兼顾,在改进作风、治理腐败上形成合力,进而确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不敢腐靠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形成威慑;不能腐靠完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想腐靠思想教育,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从严”意味着“严”字当头,克服宽、软现象,从严从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进行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表明作风建设进入常态化,正是从严治党的体现。“治”是落脚点,目标是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原文载谭维克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第四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夏春涛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