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关于供给侧改革,哪些认识误区亟待厘清【2】

王小广

2016年01月06日08:57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关于供给侧改革,哪些认识误区亟待厘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不是一回事,但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结合,能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

  宏观调控包括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但中外理论与实践表明,宏观调控主要是总量平衡和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极为少见。供给管理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战时管理,是特定时期的计划管理和分配方式,对供给进行强管制;还有一种是价格管制,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范围较广的价格管制,抑制价格上升,也就是抑制了供给,抑制了供给,又压低价格,通胀则更为明显。所谓供给学派或里根经济学,就是放松价格管制,并在供给侧减税,促进供给增加,同时配合需求抑制政策(沃尔克的高利率政策),最终制服了通货膨胀,也促进了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这是供给端的改革或政策调整,不是加强供给管理,是“去供给管理”。

  需求管理并不过时,需求管理是宏观管理或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我国的需求管理确实有需要改革的方面,如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围绕着鼓励投资,以增加投资需求为中心,这实际是强调增加供给的政策,投资是中间需求,它在下一期就会形成供给能力,发展经济学重视投资,也就是重视资本积累,这种重视投资需求的需求管理,在早期和中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到了中期以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竞争性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公共服务领域却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对需求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把宏观政策的重点由过度偏向投资转向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增加公共服务上,这不是简单地向供给侧管理转变。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宏观政策要注重长期问题、注重供给的经济学者,主要是指采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创新的政策,而不是强调供给管理。这里并不矛盾的地方是,增加长期供给需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高效的制度促进长期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供给侧改革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创新也有重要的关系。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将明显优化宏观调控环境,从而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如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

  其次,将改革引入宏观调控,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区间+定向”、“总量+结构”和“调控+改革”调控,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潜在增长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宏观调控通过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稳增长,客观上便突破了只专注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的传统框架。新一届政府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出发,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关注价格总水平而忽视了资产价格水平变化,这实际上是把潜在增长率因素看成是一个常量。按此思路,虽然总量表现比较平稳,但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却可能不断积累而愈显突出。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通过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双中高”目标的重要途径。新兴经济体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结构不适应、体制不适应则是其内因。只有推动结构和制度变革,提高潜在增长率,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新华网,2015年11月10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