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人民网专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燕楠:新时期“赶考”成功对每一位党员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民网 万鹏

2014年11月24日09:3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您刚才的讲解让我们对本届主题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今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忧患意识新的内涵。他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怎么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忧患意识的这一新内涵?

陈燕楠:首先,忧患意识是一种对于危机的警惕与思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从我国近代学者郑观应所撰写的《盛世危言》,到现代作家郭沫若所创作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到从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再到“进京赶考”的思考,无不体现着我们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忧思。

其次,从“打天下”到“坐天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超越自身局限。我们党要以更宏大的责任和情怀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而非仅仅维持执政地位而已。同时,每位共产党员应超越个人利益、荣辱、成败,时刻怀有忧党忧国忧民之心,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更大奉献,并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使我们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第三,“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意味着忧患意识最终要体现到行动上。举个例子:上个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的野心,全中国弥散着中华民族即将灭亡的忧患,很多人有这个意识,也在思考如何摆脱,但如果不能就国之兴亡有自己的作为,最终将成为待宰的羔羊,亡国灭种将会成为不幸的事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民族的有志之士、坚定分子站了出来,怀着忧国之思投入到抗日的洪流当中,承担起民族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忧患意识必须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和平发展最好的机遇期,但是也面临着更为严峻而复杂的挑战和考验,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我们更要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人民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就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全党同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不能贪图享受、攀比阔气。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系列“不能”背后又有何现实意义?

陈燕楠:这“四个不能”应该讲是很有针对性的,这是为了应对我们正在面临的四种危险以及四大考验。具体到每位党员身上,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作风问题,诸如能力不足、消极腐败等现象依旧存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不能”,特别要求我们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从忧患意识出发加强作风建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