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志勇
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要义
在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中,治理的话题也长盛不衰。按照不同的哲学思想,可以大致分为:1)前现代权威型治理,例如封建领主制和奴隶制;2)前现代民主治理理想,其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教育公民,实现更高的道德目标;3)现代早期的马基雅维利型治理,关注君臣关系,主张不论是铁血手段还是绥靖手段,目标是维护统治秩序;4)现代启蒙治理哲学(自由利益群体治理),强调所有个体和社会力量之间长期互动和相互影响,保障个人利益和财产权利。不过,这种治理哲学遭到卢梭和马克思的猛烈抨击,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为富人统治穷人装饰门面。5)现代官僚型治理,遵循法律和道德激励的方式来设计制度、推崇信任,一些启蒙思想家和理性社会精英持此观点。6)民主善治——民主社会主义的治理。
“治理”是一个关于统治的学问,因时代诉求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前现代权威型治理以满足统治者的私欲为要旨,罔顾普通百姓的死活。前现代民主治理理想虽然富有吸引力,但比较理想化,它们的民主只包括中产阶级的公民,不包括奴隶,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有力的治理方法来实现这样的理想,不切实际。马基雅维利式治理是早期现代的一种治理思想,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一体系下,虽然君主不是君权神授,但作为社会监护人,普通百姓也容易沦为仰君主鼻息过活的众生。启蒙思想家设想的民主治理体系的实践者为美国等国家,这一体制有赖于被治者的积极参与,而被治者是否拥有平等参与权却常常是个问题。并且,参与者的素质也决定治理方式是否可行。现代官僚型治理,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普遍形式。按照一定的法理原则,建立起一套韦伯意义上的官僚科层结构,通过统一意志、科层结构、机构分工、制度化管理、数据和文牍、对资源的掌控、全职的官僚从业人员等等方式协调社会,将国家中的精英意志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现实。 但大型的官僚体制,也有自己的天敌,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官僚会异化,不是成为执行国家意志的工具,而是对社会和国家巧取豪夺的摄利者或摄利集团。现代民主治理是自由主义高度发达后的一个可能的方向,马克思、达尔等优秀的思想家早就对此有所讨论。 但实现民主治理的条件是有高度民主意识和自觉素养的公民,这也是柏拉图提出国家的目标是要教育公民,以及孙中山提出宪政之前训政的必要性的重要原因。每种治理类型都有自身的问题和缺陷,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目标:有效地解决冲突,保持稳定。一旦社会冲突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化解,善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低水平的治理会破坏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逐渐降低其存活能力,而高水平的治理能够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从而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
所以说,取最新的有关治理的定义,它是关于动员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管好组织群体行为的学问和实践。公司治理注重公司层面的管理,城市治理注重城市的管理,而国家治理,关注的当然是国家的管理。我所理解的国家治理是关于国家管理的实践和学问,重点关注全领域内的治国理念、价值选择、社会目标、制度方法和社会主体等问题,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国家不是消极的力量,而是积极地组织,大度地包容,并且规范、规劝、吸引、激励各种力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制度的维护,以此来推动国家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蓝志勇)
相关专题 |
· 《国家治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