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求是》专栏: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2014年08月15日08:57   来源:《求是》

原标题:《求是》专栏: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开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伟大进程

刘成军 孙思敬

  在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上,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总体设计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解决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推动具有光荣历史的人民军队走上崭新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伟大进程。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他关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决策,缅怀他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一

  1975年1月,小平同志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着手整顿军队,解决军队建设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他于1977年重新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981年当选中央军委主席。他以极大的勇气、超凡的胆识和坚韧的意志,拨乱反正,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路。

  “文化大革命”对军队建设最大的损害,就是搞偏了军队建设的方向,降低了现代化建设的地位,教条主义盛行,思想桎梏沉重。在1978年6月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正确阐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使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正本清源、方针路线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成为了军队建设的基本遵循,为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小平同志的指导下,军队建设拨乱反正,全面进行调整整顿。在军事战略指导上,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新的内涵,实现了反侵略战争指导思想的突破,战争准备与建设规划发生重大变化;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明确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正确诠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关系,强调军队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把教育训练放到战略地位,把院校教育作为干部培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军队的职责和任务上,坚决剥离军队在“文革”非常时期所承担的行政与生产建设任务,使军队集中精力于自身建设与发展;在军队发展模式上,展开以“消肿”为重点的体制编制调整,裁减员额160万余人,使军队建设转入了精简数量、提高质量的轨道;在军队内部关系处理上,坚决平反冤假错案,坚决清理“三种人”,坚决消除派性,坚决恢复军队的优良传统。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拨正了军队建设的航向,彻底纠正了军队建设方向的偏差,消除了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造成的严重问题,扭转了军队建设长期徘徊甚至倒退的状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趋于和缓,国家改革开放迅猛展开。小平同志科学地把握时代脉搏,冷静地分析世界局势,果断地改变长期延续的战争与革命思维,作出了世界大战在短期内不会爆发的结论,作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形成了把军队建设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的决心。1985年6月,中央军委做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其内涵是:充分利用较长时间内大战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把军队从盘马弯弓的临战应急状态中解脱出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入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长远性和根本性建设,从解决主要矛盾入手,把部队整编好,把干部训练好,把制度建立好,把关系梳理好,把问题解决好,全面提高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为赢得未来战争做好准备。同时,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点由准备对付全面反侵略战争转向重点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并加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战略指导。

  以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为标志,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小平同志以变革的思维指导军队建设,以“革命”的决心指导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部队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的问题。他强调,军队建设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要按“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具有打赢现代战争能力的军队。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军队密集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展开以百万大裁军为核心的体制编制调整,撤销4个大军区、31个军级单位和4054个师团级单位,将军队总员额降到了300万左右;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从体制上解决诸兵种合成问题,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跃升的关键一步;武器装备研制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原则,首先发展陆军短缺装备,尽力发展空、海装备,完善改进战略核武器;研究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的使命任务,牢固确立政治工作在军队工作中的“生命线”地位;恢复实行军衔制,全面制定和完善军事法规体系,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进行三军联勤试点,探索联合保障的机制;调整国防动员体系,形成义务兵与志愿兵、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将预备役部队纳入军队建制序列,等等。军队的结构和面貌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正确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战备等因素影响,军队建设逐渐与经济建设比例失调。小平同志采取断然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战略思想。他强调:“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要求军队在国家发展大局下行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军事实力。在他的指导下,国家降低了军费投入比例,军队在全力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确定了“忍耐”中求发展的思路。尽管这一决策使军队现代化进程经历了艰难的阵痛期,但却因此校准了方位,与国家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进入90年代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逐步显现,国家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大幅提升。“九五”期间军费投入比“八五”期间翻了一番,“十五”期间又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到2013年,国防支出达到了7201.97亿元。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忍耐”,就难有今天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3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回顾小平同志当年改革的决策和举措,不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高瞻远瞩、英明伟大,而且依旧感受到震荡在历史时空中的雷霆之音。当时,体制改革与军队转型同时进行,规模削减和结构调整同时展开,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建设同时推进,军队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但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小平同志的决心始终坚定不移,目标始终明确不变,步骤简明实效,方式大刀阔斧。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发展的总掌门人。正如一位外国军事专家所评论的那样:“邓小平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专业化,将是他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遗产。”

  1989年11月,小平同志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离开军队领导岗位。他寄语全军:“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军性质的科学定位,也是他对全军官兵的郑重嘱托。

  二

  实现军队建设的拨乱反正、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和坚持国防与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这是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就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实施的重大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不但拨正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向,而且引领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一条崭新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飞跃。在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小平同志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和夺取武装斗争胜利,以及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问题,为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回答和解决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实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开辟出了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军新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回答了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保证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主要回答了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问题。党的中国特色军事指导理论体系因此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沿着质量建军、科学发展的道路跨越发展、快速推进。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回答了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重大课题。他指出,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他特别强调,必须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要求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回避不了”的大考中,“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党的中国特色军事指导理论,体现出党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的准确研判、对军队建设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点的深刻把握,明确了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地位作用和使命任务,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目标图、路线图和展开图更加清晰具体。

  从小平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到习近平主席提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历史展现出一条清晰的道路轨迹。这条道路的核心是中国特色,是我军融入世界军事发展潮流、走自己的国防和军队发展道路精神的概括,是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条道路的关键是开拓创新,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艰辛探索中的创新发展,是科学态度与改革精神的统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统一。沿着这条道路,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走向机械化、信息化的时代跨越,由以执行国土防御为主要任务的陆战型军队,变成了诸军兵种合成,能够有效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和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现代化军队,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发展画卷。

  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在实践中开辟了这条道路,奠定了这条道路的基石,设定了这条道路的路标,开始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艰难转型,开启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伟大进程,为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限活力和巨大动力,使得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加速推进的时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证明,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强大之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军事实践所闪耀的真理光芒,不仅照亮了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精兵路,而且将闪耀在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强军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国强军历程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作者:刘成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孙思敬,军事科学院政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求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