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眼前更亮的,是这本书的思想内涵
这本书的书名,叫《摆脱贫困》。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话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沉重而又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话题呢?我们都知道,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的目标是摆脱贫困,90年代的目标是奔小康,进入21世纪后再用50年的时间去实现现代化。这是就全国来讲的,各地情况不一样,目标和任务、指标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讲,落后地区要和全国“同步”实现这个“三步走”战略,十分不容易。我们知道,习近平当年工作的闽东地区是贫困地区,而他在那里工作的两年正好是全国在“摆脱贫困”过程中进行最后冲刺的两年,闽东地区能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吗?实践,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1990年,闽东地区脱离了贫困线。
他们是怎么达到这一难以达到的目标的呢?
习近平在书中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还告诉我们,当年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归根到底,是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在那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到一件事,让我特别感慨。他说:“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是的,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没有抓住根本,就是“瞎忙乎”,这是必须常讲大讲的大道理。因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福建省老书记项南在为《摆脱贫困》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他说:习近平的“这些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他还说:“这个问题,从最近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更加清楚了。但是有相当一段时间并非如此,有些人总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工作当然是很多的,有些人为了突出某一项工作,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项工作当作中心。有些工作确实很重要,但再重要,也应当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可另列中心。如果形成了许多中心,势必削弱经济建设这个唯一中心。”事实上,习近平在书中用明确的语言说过:要使国家繁荣富强,“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习近平在书的“跋”中自谦地说:“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但是,我今天读完此书,得出的结论是:习近平的《摆脱贫困》,到现在还是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指导意义的,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相关专题 |
· 李君如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