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绩令人惊叹。然而,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差异很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大势的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推动了许多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引领中国区域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代的正确思想指南。《人民论坛》本期“特别策划”重点学习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详细】

思想支点与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段,对区域发展发表过很多论述。这些论述,逐步完善,形成一个体系。总的来看,总书记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核心强调了六个字:公平、协调、共享。这些思想,也是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延续与深化。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以“公平、协调、共享”为核心的新区域发展观正是对小平同志这一共同富裕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公平是前提,协调是路径和手段,共享是目标。从总书记近期的一些公开论述看,他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有四个支点和四个突出特征,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深远的影响。

发展新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基于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大势的全面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为传统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以“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的理念为指引,以全球视野和宏观思维来推进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具体来看,以下六个方面应是主要着力点。第一,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关键和抓手,刚柔相济,着眼长远,注重内外协同,统筹协调中方利益与周边国家及相关大国关切。

"一路一带"战略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及去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不仅“一路一带”沿途的国家纷纷表态支持,国内各省市更是积极行动起来,可见其战略意义之深远,不仅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内陆和沿海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但“一路一带”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深度谋划、科学推进、稳步取得实效。 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国泰基金国际部负责人白海峰:相比“京津冀”是国内不同省之间的协作,上海自贸区的着重点则是中国与海外的对接,是我国下一阶段重要的经济引擎。从国内的环境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着潜在增速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投资占经济体量过大等各种问题,迫切需要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上海自贸区推进的速度和力度可以看出新一届政府对于理顺自身定位、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而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则减少了寻租机会,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为建立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WTO主导下的“多哈回合谈判”已陷入停滞,而美国推动的TPP(泛太平洋合作伙伴)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涵盖了39个国家、超过62%的世界GDP经济体量。美国介入TPP是为了开拓新市场、实现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创造条件;也希望建立起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新标准,推行美国的全球价值观;利用TPP谈判推动APEC贸易自由化进程,形成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体系。 “项庄舞剑,意在中国”,TPP核心在于“平衡中国战略”,抵制排斥美国的“东亚共同体”的形成,遏制中国在东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并重建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

崭新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发端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它是新中国前30年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而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版”。他提出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要完善、创新,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缩小政策单元,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是习近平总书记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的一贯延续,也是新一代领导人务实作风的重要体现。缩小政策单元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的前提条件,可以更加有效地依据当时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提出有效的发展路径,把已有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落到实处。这样就使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实施层面更加深入一步。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主攻方向。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等具体措施。

长江经济带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2013年以来,中央决策层关于建设国家重点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的设想逐渐清晰起来,这一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这样一个以长江水道为纽带,横贯东中西部的经济带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区域战略的出台和选择有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众所周知,二战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继续繁荣,东亚和东南亚以及其他一些原本处于发展边缘地区,但又有较好的国际贸易区位条件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较快地发展起来,这和它们之间的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以及市场的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切,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就能实现,由此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京津冀一体化

中国亚太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曙光:我们必须承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中,京津冀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这种落后,某种程度上也许正暴露出体制的落后。顶层设计首先需要进行观念的顶层设计,没有相当的共识,顶层设计就无法走到“顶层”的高度。首都经济圈的早日形成,不仅仅是经济的聚焦,更是改革这把利剑在体制胶着中的较量。“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敢于深化到京津冀这样的老大难问题中去,啃了硬骨头,才能产生改革的深度效应。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看我们能否破除体制机制的壁垒,在能力上展示“设大局、下大棋”的国际水平。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当其冲须聚焦一个字——“破”——破除一切阻挡“首都经济圈”形成的障碍。“首都经济圈”究竟被什么阻碍了呢?一是行政区划障碍导致缺乏跨界思维。行政区划天生带有行政的权威性和较为固化的框架,这种权威性和框架便于区域管理,但是不利于要素的流动。当市场经济最宝贵的自由流动要素遇到行政的壁垒,就犹如大潮遇到堤坝只能折身返退。
    近在咫尺的北京和天津,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直辖市,按理说,北京、天津如此大的两个城市双子座,联动效应至少应该是一加一等于二,或者大于二。然而,现状则是两强相峙,结果不仅没能一加一大于二,反而产生了互相排斥的“物理效应”。因此,京津冀在体制上要保持现有的行政区划,也要在机制上突破行政壁垒。我们必须要有跨界思维,大量植入商业元素,开辟市场经济长驱直入的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