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四大特征
特征一: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而且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区域发展、国土开发、城镇化中来,融合到空间区域层面上来。
在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落实到国土上,国土是空间载体。他紧接着又强调,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而且他还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这有很深刻的含义。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跟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概念,过去更多地是学术界在强调,现在总书记把它提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较大的范围看,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地区,都要保障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跟生态空间,有合理的比例。不能说地区发展仅有生产空间,没有生活空间,没有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应该有一个高限,生态空间至少有一个底线。不能说京津冀城市群水泥地连成一片,建成一个水泥森林,却没有生态空间。过去不少地方搞工业化,都是工业“零地价”,以牺牲生态空间、生活居住空间为代价,片面地追求工业化,建了很多花园式工厂。这就不符合总书记讲的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同时,习总书记强调“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理念”。要有生态红线,要有生态空间,包括耕地要保护底线,森林资源的保有量底线也不能突破。
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我觉得习总书记有一段话说得挺好:“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仔细想一想,现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哪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啊?光是水泥地,光是高楼大厦,没有更多的休闲空间,没有更多的生态空间,这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
习总书记强调:“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新农村建设,就把树都砍了,把湖都填了,把房都拆了,既没有文化的味道,同时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他还强调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开发强度就是区域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总的国土面积的比重。现在我们有一些城市,比如说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开发强度达到了40%,开发强度太高。香港的开发强度只有19%到20%。它不是没地,而是不开发,要更多地保护起来。日本三大都市圈开发强度仅有15.6%,巴黎地区也只有21%。我们的开发强度要有一个天花板,不能突破这个天花板,所以总书记也说了,“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城市的增长边界应该划定,不能无限制蔓延,不然就是摊大饼,现在北京就是典型的摊大饼。我们现在也担心京津冀的一体化,演变为北京摊大饼,天津和河北再摊大饼,三个加起来,就是一个更大的大饼。所以必须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城市与城市之间,应该是农田、森林,有绿色的隔离带隔开,不能让它连成一片。总书记说了,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总书记很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我觉得这跟过去不一样。
特征二,强调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协同发展。习总书记协同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共同体”“双城记”等概念,在政府层面都是一些新的提法。
2013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印尼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里的命运共同体,也是协同发展的结果。同时他又讲到,“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利益共同体,我觉得实际上差不多,都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结果。
在京津冀发展中,习总书记也强调了协同发展。京津冀跟珠三角、长三角不一样,它是一个双核的结构,总书记把它叫做“双城记”。京津冀之间关系的关键点,就在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关系。过去京津冀一体化比较滞后,也就是北京跟天津的关系没处理好,未来要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核心问题也是京津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所以2013年8月,他在河北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他首次提出来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后来他在很多地方都强调这种协同发展。而京津冀要协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机制是仍旧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不能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京津协同发展打造“双城记”的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习总书记还提出,“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联动是推动协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而要共赢发展,就是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特征三,强调区域治理的理念。这一理念很超前。过去中央政府,都强调加强管理;而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治理”。总书记也说到了,治理跟管理一字之差,但是治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在区域发展层面,他已经应用这种治理理念了。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他谈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时候,落脚点是找出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他讲到的是治理问题。要进行探索、改革开放,就要大胆地闯、自主地改。改革要干嘛?就是要形成一个适合于大城市特点规律的城市治理或者区域治理的路子,而且他还提出“要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区域治理的思想,而不是一个管理的思想。
再者,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这里面讲的 “城市微观空间治理”概念,也是区域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个治理跟过去的管理是不一样的,主要体现为在政府规划引导以外,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老百姓怎么参与进来,舆论怎么监督,怎么发挥专家的作用等。
特征四,强调包容发展的理念。总书记在谈“一路一带”的时候,讲到“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里面就讲到包容的问题,“包容互鉴”。同时他在谈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候,强调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是很高层次的构想,也可以说是一个方向,体现了包容的思想。
再者总书记比较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也体现了他包容发展的思想,因为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本身就是包容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包容发展,更多地强调平等、公平。过去我们叫和谐比较多,国外不叫和谐,一般叫包容发展,除了包容性外,要平等,要缩小差距。所以我觉得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也体现了包容发展的思想。
相关专题 |
· 《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