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潘璠:理性看待“唱衰”中国经济

2014年03月31日15: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理性看待“唱衰”中国经济

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经济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乃至国内再次出现了一些质疑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声音。有人也再次将这样的声音归结为“唱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时的记者见面会上也坦陈,“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偏悲观的报道我看到了,而且也注意了。”

对于这种新的“唱衰”言论,国内一些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某些西方人士看不得中国的发展;有的认为这是国内地方政府、房地产商以此要挟以得到政策上的松绑;也有一些人士据理力争,讲述中国经济如何“风景这边独好”;还有人强调,尽管各经济体的高速增长都仅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但中国可以、也必须长期保持7%以上的增速。

笔者以为,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我们尽可以理性和平常心对之。发出唱衰之声者,或有“别有用心”者,或有“杞人忧天”者,但至少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提出各种质疑和担心,或许还是基于事出有因的现象与变化。因在何处?一是中国经济自2012年以来确实出现了增速下降的局面;二是债务负担状况日益加剧。去年二季度,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36个地方政府(包括15个省、3个直辖市本级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本级、3个市辖区)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抽查的结果,这些地区债务余额年均增长6.47%;其债务总量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7%,超过西北5省区经济总量的总和。旧债未了又添新债,也难免使人对发展前景不敢乐观。

凡此种种,尽管事出有因,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这种悲观的预期或唱衰的论调是符合实际的。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需要全面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

首先,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较高速度增长后,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规律使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钱颖一教授,曾经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人均GDP指数。结果4条曲线各有一段高度重合,只是不同曲线代表的时间段不同而已。由此证明了特定阶段的高速增长实属规律使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值也越来越大。比如,2013年GDP增速为7.7%,净增量剔除价格因素后却多增了约3000亿元。而2009年经济增速为9.2%,就增速而言,2013年明显低于2009年;但就净增量而言,2013年却大大高于2009年。如果维持不变的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增量将越来越大,增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保速度,就难免忽视结构调整,就难免要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其次,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且协调性有所提高。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GDP7.7%、全部工业增加值7.6%的增速之间,在幅度特别是走势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匹配性。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增幅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降低,且依然处于较高的位势。其他主要标志性数据也不乏亮点:第三产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达到46.1%,正在接近“十二五”规划47%的目标值;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达到41600亿美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1万公里,已居世界首位。此外,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尽管依然缓慢,但总的形势是向好而非向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特殊的原因,中国经济指标以月度或季度来看难免或高或低,但方向上不应该衰落或恶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