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价值观促进现代家风形成
以良好的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要有三。
其一,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家风家教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家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微观化。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风家教具有涵养作用。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先辈重视家风教育。诸子百家、《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教义影响千年;同时,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我们党自诞生起,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文化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党章》。可以说,《党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家教和家风,只有在这种家教家风的养成下,共产党人才能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代表先进阶级先进力量,其宗旨教化影响了无数家庭,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从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同志成长的历程来看,无一不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三,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努力营造孝老爱亲的环境,助人为乐、甘于吃亏的情操,实事求是的作风,立志成才、勇于担当的精神。反映在社会教育中,发挥学校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引导“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正能量,形成宽广的视野与胸怀,养成热爱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接地气”局面,养成遵纪守法、追求理性、严格约束的日常习惯。(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 杨春光)
家庭教育细致入微
央视家风系列节目里呈现的内容,没有形式主义,没有教条主义,讲的是知心话,很贴近人心。这个话题大家都会关注,因为谁都有家庭,也都愿意参与议论。
家庭教育,光有家教还不行,还需要有学校和社会环境,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果。
我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直接。我说,你们和什么人交往都要交朋友,但要是不孝敬父母的人,就不要和他交往,这一点我严格规定。所以孩子们也对我说,奶奶,我们学校里谁又让他奶奶背着他的书包、拿着他的水壶。我说这样做不对。你要对你的同学说,你看我自己背书包,我自己拿水壶。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爷爷、奶奶以及所有长辈。所以说,家教传承是很细致,很具体的。对孩子的教育,就像雕刻一样,需要不断地精雕细琢,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面,马上就是“小皇上”待遇了。我们的老人在家庭里不在第一位,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孙子是第一的。这不正常。我教育孙子辈,吃饭要让奶奶先拿筷子。在很多家庭里,老人还没上桌,小孩子就在碗碟里“翻江倒海”了,一看就是没素质没教养。这样的话,我对孙子们讲了一次,孩子们就听进去了,他们坐在饭桌前还会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说奶奶没来不许动。孩子在家里能养成这种习惯,在社会上,他自然也就会有一颗谦让的心。(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 贺晓明)
越是亲近的人,越要严要求
我们周家的家风、家训,我作了个总结,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纪守法,认真办事”。
关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总理的教育来讲,他总是起带头作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村需要劳动力,就从城市里征兵。在一次会议上总理说可以推荐两个人到部队去,一个是我哥哥周秉均,另一个是警卫员的儿子。所以我哥哥在1960年去当兵了。
1965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去看望总理。我说高中毕业后准备和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去山西插队落户。总理显然很满意,他说:“对嘛,我们周家还没有一个农民。我支持你去农村插队落户。”不过总理还是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你敢向我保证吗?”我说:“当然敢,我保证毕业以后去农村。”
我满怀信心地开始进行去农村插队的准备,却不料随后的一次全市征兵任务把我的计划打乱了。那时,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论是什么志向都得先参加体检,我从小在八一学校练出来的好身板一下子就被西城区武装部相中了。我去向总理告别。总理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秉华,原来你说要去插队当农民,我很支持你,现在又要去入伍。这是怎么回事?”我把情况告诉了总理,总理听后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了。既然组织有这么个要求,你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但他接着又说:“你想当农民,将来从部队复员以后还可以去农村,实现你的理想。”
总理就是这样,越是亲近的人,他对他们的要求越严格,绝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的侄子 周秉华)
相关专题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