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杨乔栋:“终身体育”意识亟需从小培养

杨乔栋

2014年03月19日08: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终身体育”意识亟需从小培养

代表委员建言

政策贯彻手段亟待完善

面对近些年关于青少年体质调查的相关数据、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体质下滑这一“顽疾”,白岩松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国家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他认为,领导人的高关注度将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领导人真的能定期每年参加一次中小学体育课,将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功德无量”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指出,“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对此,他建议,要把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详实的、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则指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但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这表明,一些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他建议应在尽快完善学校体育立法、听取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着重修改和完善体育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内容,设立学校体育执法监督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田径运动员刘翔也表示,应该不遗余力地通过举办赛事带动老百姓对体育的热爱,让青少年对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认识。

现如今,雾霾已然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道路上的“拦路虎”。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黄玉斌指出:“如何使体育课更好地应对雾霾天气”、“能否在雾霾天气下将体育课‘搬’到室内”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且非常重要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保证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每天都有健身的时间,这点很关键。

代表委员的建言着实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借助代表委员们的众多提案议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青少年的健康体质问题。但是,从提案上交到政策制定、从政策下达都贯彻落实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尤其是贯彻落实环节。只有进一步完善这些手段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将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切实反映在政策当中,从而更好地解决青少年体质和健康问题。

三方“统一战线”

学校家庭社会都得尽责

通常,在谈论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罪魁祸首的“真凶”时,大部分人惯性地将这顶高帽戴在了应试教育的头上,其实不然。如果一刀切地将这个罪名给了学校,那么,作为青少年体质监护人的家庭以及充当青少年体质和健康“辅导员”的社会就无法认识到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曾几何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尽可能多地给社会输送人才,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他的都要为此让步。因此,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在内的其他一些科目就被贴上了“副课”的标签。如此一来,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校和老师“囚禁”在语文数学外语的课本里,对于田径、篮排足以及乒羽的兴趣也大都被扼杀在襁褓中。

现如今,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学校在强调学习成绩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始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育,尤其是身体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往往会对孩子形成终身的影响。然而,过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更别提陪孩子从事体育活动了。加之“成绩至上”观念的深入人心,家长没有在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从而直接造成青少年在体质问题上的先天“营养不良”。

此外,社会也应更多地担负起改善青少年体质的责任。政府应鼓励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的夏令营,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当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奖励和补贴,从而使各种夏令营尽快摆脱“只是为了赚钱”的骂名。

总之,在改善青少年体质和健康的道路上,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家庭是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校是连接家庭和社会间的“桥梁”,而社会则是家庭和学校的延伸。只有将体育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环节,将学校的纪律、家庭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建立“统一战线”,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从源头扭转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势头,而类似于运动猝死的“惨剧”才能不再发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