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兼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占斌
二、《规划》明确的几项重点任务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规划》明确了四大战略任务,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个战略任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的农民落户问题。现在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3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处于“两栖”状态,在城乡间“钟摆式”流动,这从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大的问题。这在经济面上影响产业升级和内需潜力的释放,在社会面上影响和谐稳定,在城乡层面上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规划》阐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让1亿左右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解决1亿人落户,只占届时农民工总量的1/3左右,主要是已经在城镇长期务工经商和举家迁徙人员;落户的重点主要在县城、地级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还要严格控制。
第二个战略任务,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划》阐明,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县城、重点镇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对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有重点要求,总的方向是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再接纳1亿左右的人口。国家已确定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重点开发区,要有序推进这些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注重在民族地区、沿边地区培育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是改善我国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有利于降低人口转移成本、优化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第三个战略任务,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规划》阐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持能力。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规划》使城市发展、管理有了明确指南,对可持续发展建设得到落实。
第四个战略任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规划》阐明,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规划》对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安排。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发展,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要求,要改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这样设计有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规划》的发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已明,主要任务已提出。要按着《规划》的要求落实好,要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样新型城镇化才会有一个好的起步。《规划》的落实,关键是改革。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看,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要配合《规划》的推进,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财税金融、投资融资、行政区划等方面的改革,妥善处理关系城镇化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战略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把《规划》推进与地方探索结合起来,发挥好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相关专题 |
· 张占斌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