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云才 冯 华
摄影:黄玉琦
“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企业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
“全国农村的集体资产,不包括资源性资产还有22000多亿元,要尽快推动股份化改革,把产权量化到农户,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其保值增值。”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标准化生产散户做起来很难,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就可以从严管控。”
——湖北种粮大户谭伦蔚代表
“农村金融搞不好,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党国英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推进农村改革?两会前夕,“两会e客厅”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左一)、湖北种粮大户谭伦蔚代表(左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左二)共话“三农”热点,访谈由本报记者冯华(左四)主持。
粮食不稳影响改革推进
主持人:咱们国家粮食已经连续10年增产,为什么还要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战略?
陈晓华:我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稳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守住物价涨幅的上限,不容农业有大的波动和闪失。如果粮食和农业稳不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影响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
主持人:当前农村面临“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谭伦蔚代表对此怎么看?
谭伦蔚:我认为应对这个问题,关键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像我这样的种粮大户,在经营中遇到几个难题:一是人才难留住,二是贷款融资难,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跟不上。不知道农业部有什么解决办法?
陈晓华:首先是补贴政策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倾斜,让真正种粮的农民得到更多好处。第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关键是提高质量、规范运行,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要处理好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企业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
相关专题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