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盘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

文秀

2014年03月03日13:56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习近平的执政理念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就自己的执政理念畅谈了感受。他深有感触地讲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盘点习近平总书记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所阐述的执政理念,笔者发现,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些理念弥足珍贵,尤为需要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

“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强调实现中国梦。国家要前行,重要的是全民有共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会同心同德、同行同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既不是虚无飘缈、遥不可及的,又不是你说你的、与己无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和每个人的梦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每个中国人都愿意为这个梦去付出、去奋斗,去加油助力、添砖加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这是摆在执政者面前一个“置顶位置”的头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民为本、民为贵、民为天,执政为民,天经地义。民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历朝历代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实践证明,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则把他放在台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合法性”,是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秉持得最一贯、践行得最坚决的大原则,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中的核心思想。

“在大的问题上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强调稳中求进、事缓则圆。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党,决不能在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上失误、犯错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大的问题上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要摸着石头过河,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积小胜为大胜,以节约执政成本,减少震荡。要注意风险研判,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谋划。他认为,“中国改革经过了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蹄疾而步稳”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强调政贵有恒、弛而不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干事需要干劲,更需要韧劲;需要动力,更需要定力,不能“新官上任三把火”,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图毕其功于一役,或者搞“张书记种树、李书记砍树”,另起炉灶重新开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要不折腾,不“翻烧饼”,这是治大国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叫新思想,而叫不稳当”。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基本要义。

“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强调问题意识、底线思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前行的导向。执政最要命的是温水煮青蛙,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缺乏忧患意识、问题意识,结果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大问题变得不可收拾。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谈到当前经济形势时,曾指出“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的思想,这是作决策、谋发展的基本遵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做什么工作,忧患意识丢不得,麻痹思想要不得,要有预案,任何时候都学会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来预警,向“最好”的结果去努力、去争取,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事、手里有牌,既能出招,又能应招,这样,心里才会有底、做事才能有谱,而且即使碰到风浪,也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鞋子合适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强调走自己的路,坚持“三个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执政需要自信,贵在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既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始终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必须识民情、接地气”:强调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会见一些国家领导人时,他们感慨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呢?的确,中国有13亿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况了解清楚就不易。我常说,了解中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只看一两个地方是不够的。”“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这叫“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他还结合自己的体会,深有感触地谈到:“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把情况搞清楚。立足国情和民情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能够符合实际、接地气,就不会出现偏差。这就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一根主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