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志:新媒体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宣传

2014年02月12日15:4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作者: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记者、主持人,《新闻调查》记者、主持人、《面对面》记者、主持人、制片人;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兼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典型人物报道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之有效载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繁荣与发展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传播的进程中,作为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仍然散发着不可阻挡的魅力与活力。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是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需求,也是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求。典型人物报道如何适应、发展并创新,传播速度、传播角度、传播深度、传播高度、传播广度以及传播密度是六个关键词。

重视传播速度

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来塑造一个符合宣传标准的典型人物,需要经历从策划、组织、求证、实施、审查到传播的一系列复杂过程。通常少则几日,多则数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速度不受重视。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空前迅捷。人人都是记录者,人人手持麦克风,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都能实现现场直播式的全景记录。速度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第一要素,第一时间实现的传播才是有效的发布式传播,否则就是解释性传播。

速度也使典型人物的塑造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意外走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双手接住坠楼的女童的画面被在现场的网友记录下来,然后被第一时间传到网上,用传统方式无法解释也无法想象。

“最美妈妈徒手接女童”的事件在微博上一经发布,无数网友为之动容,连舒淇、赵薇等明星也纷纷转发并表达对最美妈妈的敬佩之情,经过网民、明星等多个群体发散式的多次传播,短时间内将现场信息传递到每个角落。随后,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才开始进行跟进宣传报道,最后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吴菊萍本人也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不经意间互联网传播信息的迅捷又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期典型人物。

控制传播密度

典型人物报道并没有传播密度的限制,但也并不是多多益善。太少容易失声,容易丧失主流舆论阵地;太多容易失真,容易跟风、标签化和审美疲劳。

最近一段时期,从“最美老师”、“最美妈妈”到“最美司机”,再到近来“最美90后女孩”等等。“最美XX”的标签被用在了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他们身上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公众认可并传颂,占领道德高地,具有正面的示范效应。

但与此同时,“最美XX”的标签也被大肆透支消费,其泛滥应用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泛商业化时代,在“将看点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一切具有卖点的符号,都成为一些人争夺的“香饽饽”。他们擅长邀功揽宠、借力发挥,擅长借名人来上位。一旦正面典型人物被功利化的包装利用,可能会造成与最早设想相反的负面传播效果。

比如最近出现的“深圳最美90后女孩”就被爆出是虚假新闻。该事件是某商业机构为博人眼球而策划的假新闻。由此可见,媒体集中在一段时间内,高密度、高频率地塑造正面典型人物,有可能会物极必反,容易造成公众的审美疲劳,并可能被不怀好意的少数人利用。密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的密度要得到恰到好处的掌控和拿捏。正如《登徒子好色赋》所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