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秦春华:教育绝不只是学校的事

2014年01月28日10:4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教育绝不只是学校的事

当前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教育模式正在使学生丧失宝贵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多家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提高学生的所谓“综合素质”上,千方百计让孩子上名校、学钢琴、学画画、学滑冰、学击剑,等等,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即让孩子学会做人,知道守时、不说谎、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守规矩、不犯法等一些基本的道理。据说,李双江之子在艺术和体育方面颇有天赋。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在北京、美国就读的都是当地优秀学校,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在素质教育方面光彩夺目的“优秀学生”却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失去了做人,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让孩子在具体技能上学得越多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对他们的危害也越大。

不守规矩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不负责任。现在的学生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不太懂得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会产生后果,自己要对这个后果负责,也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前一分钟说过的话后一分钟可以马上不算,而且并不对此感到歉疚;答应好别人的事忘了,忘了就忘了,不会道歉,往往还认为不是自己的错,错的是别人;考试作弊受到处分,不知道改正错误,却千方百计想逃避惩罚;做事全凭冲动,全然不顾及后果,一旦出了事,双手一摊,由家长用钱去摆平吧。这样的学生,即使成绩再优秀,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君不见,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干部,走上一定领导岗位以后就大肆贪污受贿,根源可能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学校里的好学生都是被人管着长大的,受家长管,受老师管。长大以后,一旦权力不受约束,没人管了的时候,就有可能开始胡作非为。看来,要想根治贪腐,还是要从教育着手,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就知道,做人的底线在哪里,哪些红线坚决不能碰。

中国的教育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双重逆向效应。一种逆向效应体现在,小学生强调的是要为全人类服务;中学生强调的是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到了大学,学生考虑的就是个人主义教育了,只想着怎么赚钱,毕业时能找一个收入高的好工作。另一种逆向效应体现在,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技能,有的甚至要学十几种,千方百计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的天才,无论如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学阶段拼命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为了提高成绩不惜一切代价,除了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其他一概不学;到了大学,才发现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学习成绩、艺术才能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道德修养和做人。于是,这才开始“文明修身行动”,学会上厕所要冲水,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大声喧哗,不穿背心、拖鞋进入公共场所,不浪费粮食和水,用餐完毕自觉送还碗筷,学会说“谢谢”和“对不起”等等这些原本在幼儿园就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并且将其作为高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些看起来有悖于常理的现象,恰恰说明了当前基础教育以高考为核心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考试本身不是目的

如果为了考试而教育,就彻底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考试本身不是目的。教育之所以是百年大计,国之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仅能够振兴国家和民族,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多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就会少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的富强和文明以及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上——尽管这一点极为重要。事实上,社会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资金更多的爱、耐心、时间和精力。比如,在德国,一个母亲怀孕之后,她所服务的机构会保留她的工作岗位——如果她就业的话——直到孩子长到三岁,之后她仍然可以回原机构上班。这期间,她的薪水照发不误,政府还会视情况不同给予相应的补贴,法律上对此也有严格的保障。这就使得德国的母亲至少在三年之内能够心无旁骛地照顾孩子,可以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如果她愿意的话。但是在中国,一个母亲的产假只有九十八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产后休息八十三天——不到三个月。三个月后,母亲就要恢复上班,只能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父母。也就是说,在一个孩子一生成长最关键的头三年中,他(她)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和妈妈在一起的。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再比如,德国的男人很少在晚上外出应酬,下班就回家,不是和孩子读读书,听听音乐,就是在一起玩。这就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对他(她)的爱。但是在中国,很多父亲下班之后都在外边应酬。等到他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之后,孩子早就睡了。等他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也就是说,在一个孩子一生成长最关键的十几年里,他(她)要么是和妈妈在一起,要么是和老人在一起。他(她)基本上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和存在。这对男孩和女孩的成长都极为不利。而且越是这样,父亲就越感到歉疚,就越容易从金钱上对孩子进行补偿,结果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形成恶性循环。

对教育思考得越多,我就越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和艰巨。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政府、社会、家庭各有其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和孩子的教育相比,其他任何所谓的事业可能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琐屑之事。对教育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号召和口号上,要有切切实实的资源投入——无论对于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是一样。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