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日趋突出,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谁来种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难以绕开的话题。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会议提出的相关政策主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需要立体思维
就总体而言,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需要拓宽视野,宽、长、高并举。
1.宽度: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许多地方土地低效利用、粗放经营或土地撂荒问题加重。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许多地方出台措施,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将其与促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结合起来。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普通农户,往往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也是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村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活跃力量。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发展职业农民结合起来,有利于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大量调研显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方式,把农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还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务农,壮大职业农民队伍,缓解优质人才外流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实际上抓住了当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高度: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造提升
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农业成为有效益、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国际经验来看,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农民队伍;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造提升,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老弱化问题的加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如果农民素质跟不上,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甚至建设美好乡村,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也好,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罢,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往往是新型农民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型经营主体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其综合素质和经营能力往往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永无止境。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仍然面临着素质“再提高”的问题。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培训,优化其成长发育的环境,对于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运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我国普通农户“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比较严重,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不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发展。但是,当前普通农户发展中的问题,与自身劳动力素质不高、经营能力和合作意识不强有密切关系,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出障碍,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培训,对于改造提升普通农户,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长度: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建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子上”好看,前景往往振奋人心。但是,农业经营主体或组织创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日本20世界60年代初发布的《农业基本法》提出了培育“自立经营农户”的目标。这种“自立经营农户”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国的家庭农场。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培育“自立经营农户”在总体上并不成功,反而导致小规模农户兼业经营,特别是以农为辅的第二类兼业经营普遍化。在人多地少的东亚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户兼业经营的普遍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必然性。如非农就业机会的迅速增加、农地转用或租赁价格的提升、减轻劳动强度的农业技术开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发展等,都是其重要诱因。受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政府的政策选择,虽然也会影响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进程,但至少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农户兼业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加快发展及其在农业发展中地位作用的迅速提高,已是可以预见的趋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经营恐怕还难以根本替代小规模农户的兼业经营,而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否“无路可走”,“谁来种地”的问题是否无法化解?答案未必那么悲观。
根据我们的大量调查,“少数农业企业家+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小规模兼业农户”,可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之一。小规模的兼业农户由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很容易面临“无力种地”、“不知如何种地”的难题。通过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干”,机耕、收获、施肥撒药等只需一个电话,小规模兼业农户“无力种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通过少数农业企业家带着农民干,小规模兼业农户“不知如何种地”的问题,也将不再成为问题。“少数农业企业家+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小规模兼业农户”,可以有效化解“谁来种地”的困局。在此,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人,都可以成为农业企业家的来源。
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宽度;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造提升,提升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高度;再来通过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建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拉伸了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长度。三管齐下,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就会思路大开。
![]() |
相关专题 |
· 《中国发展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