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为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刊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辛鸣教授,请他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予以解读。
《领导文萃》:目前,全党正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请您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辛鸣: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博大精深,高屋建瓴,这些讲话既描绘了未来中国美好蓝图,又勾勒出今日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不仅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雄才大略与使命担当,更形成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理念。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全党提振精气神,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很有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我们可以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梳理提炼出“四大关键词”,通过“四大关键词”来把握总书记讲话的总体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四大关键词”分别是: 中国道路、中国梦、改革开放、从严治党。
中国道路:重申中国社会的道路自信
《领导文萃》:我们注意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最为强调的也是在其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可以说是总书记讲话中最大的亮点,最核心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样重视中国道路?
辛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的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道路决定命运
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它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当年就讲过,其实中国是特别愿意向西方学习的,可是学来学去,老师老是欺负学生,我们只好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且是由我们自己走了出来。这样的道路是好是坏我们自己最清楚。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很形象地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远流长。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二)道路的坚持、发展和“接力”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针对目前党内和社会上一些割裂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认识和评价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厚此薄彼和虚无历史的态度都是要不得的。
尽管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仍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比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的认识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增加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十八大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这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三)坚持道路自信,更要道理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的确,经济建设锻造的是经济社会的硬实力,意识形态工作涵养的是一个社会的软实力。如果没有意识形态这一软实力的相辅相成,不仅硬实力不可能充分展现发挥出来,甚至还会影响制约硬实力的形成与壮大。中国道路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前所未有的兴盛,但是质疑唱衰否定的声音不绝于耳,以至于让相当多的群众也犹犹疑疑。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弱、甚至失之于无,结果一些无稽之谈乃至别有用心的杂音就开始甚嚣尘上。要改变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就成为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实践出道理,大实践出大道理。既然有了“中国道路”,当然就要有“中国道理”。所谓“中国道理”就是用“中国话”,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不是言必称外国人怎么想,动不动西方人怎么说。
如果不能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什么好,我们的制度选择为什么优越,我们的奋斗理想为什么真实等等,这些事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大问题从逻辑上讲清楚、讲明白,就谈不上领导权与主动权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正大光明而不是遮遮掩掩,言行一致而不是言不由衷,一以贯之而不是欲言又止地向我们的群众乃至向世界讲清楚、讲明白。
相关专题 |
· 辛鸣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