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聚焦:GDP指标弱化 官员政绩如何考评

专家建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指标

2013年12月24日11:01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原标题:【宏观·政策】官员政绩如何考评

以GDP为核心的政府官员考核,正在悄然变调。

12月6日,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不能简单把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唯一标准。

此后一周的时间中,各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纷纷在其官方网站的显著位置转发了《通知》内容,向系统内部传达《通知》精神,“对此一些市委组织部门已经开始具体改革方案的研讨。”有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通知》中弱化GDP考核的内容,预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带来地方领导干部考核的诸多变化。

政府负债将是重要考核指标

《通知》指出,不能仅仅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GDP排名;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以GDP衡量各省份发展成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以GDP评定下一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这一“四不”规定,都明确将重点指向了弱化GDP考核。

弱化GDP考核背后,是中央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盘大棋。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过去30多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此相对,GDP成了考核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指标,然而实际中一些地方领导一味追求GDP增长,大举借债搞“政绩工程”,忽视对环境、医疗、教育、民生的投入,积累了诸多问题,现在到了必须抑制“GDP冲动”的时候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亦表示,2012年中国实际GDP已超过整个欧元区,占到世界经济的14%,未来10年世界经济将维持在低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如此体量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尽快从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均衡目标发展。

基于内外部因素的考虑,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似乎已成定局。安邦咨询合伙人、高级研究员贺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部署2014年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淡化增长、突出改革,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确定了调整产业结构、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而弱化领导干部GDP考核与淡化增长、规范地方融资等改革措施正是相互支持、一脉相承的。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弱化干部GDP考核,并非要弃经济增长于不顾,而是要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挤掉利用地方融资盲目投资的水分,从对增长“量”的考核变为对增长“质”的考核。《通知》中强调,要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防止和纠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

在此之前,没有“约束性指标”的GDP考核造成各地方盲目追求经济的无效扩张,贺军表示,地方政府为提高GDP增长、增加税收,往往倾向于扩大投资,这一模式已经形成惯性,尽管市场普遍预期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继续放缓,但地方投资不但不会下降,可能还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根据安邦统计,2012年底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到约12.1万亿元,预计2013年地方债规模将继续扩大,可升至约25万亿元的水平。

对于地方政府严峻的债务问题,《通知》中特别强调,将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以投资促GDP增长的思路将被加以“约束性指标”,唯GDP的考核现状将被终结。

竹立家指出,干部考核指标如同一“指挥棒”,指挥着官员的为政方式,如果单纯指向GDP,官员就会以提升GDP作为执政目标,如果转而指向一个比较综合的指标,势必将全面改革官员的执政思路。

在贺军看来,弱化干部GDP指标考核作为规则很容易制定,但真正实施到位并不容易。这取决于包括干部考核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等多项改革,地方政府需要在投资之外,找到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具体包括推动地方经济产业转型、鼓励消费、放开市场、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