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观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力行
记者:您概括的三个主要方面,突出了重点,对大家领会毛泽东的群众观很有启发、很有帮助。您认为毛泽东的群众观有什么特点呢?
邵维正:毛泽东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素有创造精神。他的群众观也颇具特色,我感到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力行,娴熟运用。
青年毛泽东怀着满腔热情,寻找各种机会,自觉扎根于群众之中,投身到实践中去,倾听工农大众的心声。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利用暑假,以“游学”形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了九百多里,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的不少乡镇。每到一处给农民作诗、写字,吃住大多在农民家里,结识了许多农民、船工,把沿途所见所闻写成笔记,并记下自己的感想。事后,他对同学说,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把深入群众当成课堂之外的学习。这些活动使作为青年学生的毛泽东与人民群众贴得更近了,有利于把握国情、社情、民情。正由于有这样的观念和基础,后来他在大革命高潮中发起两湖农民运动,内战初期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也就十分自然了。
毛泽东对群众路线情有独钟,既有深刻阐述,又能付诸实践。早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特别注意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的调整和重建,将其作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标志。他把红军士兵当成人民军队的群众基础,战士是扛起枪的农民。《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红军官兵政治上是平等的,生活上也是平等的。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红军建立起与一切旧军队完全不同的新型官兵关系。在此基础上,红军普遍建立起士兵会,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使群众路线在人民军队的建设上发挥重大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能从群众过激言行中倾听群众心声,反思、调整党和政府的政策。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布置公粮征集问题。当天正打雷下雨,延川代县长李彩云突遭雷击身亡。有个农民借此咒骂毛泽东,被边区保卫部门抓起来。这件事传到毛泽东那里,他一边叫放人,一边调查事情的缘由,原来是征粮过多引起的。毛泽东立即与边区政府商量,把应征公粮数额减少20%,接着又抓了两件大事,一是积极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二是实行精兵简政。经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生产自给或半自给,减轻了群众负担,得到了边区人民的拥护。
对毛泽东的群众观要学以致用
记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原则,怎么使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收到成效呢?
邵维正: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学习毛泽东,就要遵照他的教导去做。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牢固确立群众观念。牢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论观点,重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扎根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群众观念在思想上打下烙印,并在人民群众实践中磨练、发展、提高。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遵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军队自身特点和建设规律,以整风的精神,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在落实行动上见成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为民务实清廉的纯正风气,形成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巩固和增强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外部关系,以好的作风促进军队的全面建设。
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为实现强军目标作贡献。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也是党对军队的总要求,军队现阶段的一切活动和工作都必须围绕强军目标来进行,聚集到提高战斗力上,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强军梦,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贡献力量。(记者 黄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