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3年11月25日08:2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合召开“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研究单位和一线文化企业的20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畅谈学习体会。本版特整理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决定》 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王家新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事关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全局。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理顺出资人管理体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要创新出资人管理方式,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精神,建立国有文化资本监管机构—运营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三级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提高文资监管科学化水平。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管理流程和内控机制,确保权责明确、高效运转,努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为基础、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相挂钩的业绩考核制度,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股权董事、监事职能,维护出资人权益。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健全引领机制。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机制,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力量;与文化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数字生产能力,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走出去”模式,构建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双轮驱动的“走出去”新格局,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

《决定》 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

高书生 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

意识形态管理的一大创举

文化体制改革10年,大量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已转制为企业,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增加,使宏观管理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主要是文化事业单位,现在主要是文化企业。微观改革上的“破”,倒逼宏观改革上的“立”:管理手段要丰富,管理方式要创新,管理体制要完善,与微观改革相呼应、相对应、相适应。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就是改革、发展和管理三位一体联动的体现。

受习惯性思维影响,过去总是以为文化企业不好管理,只有文化事业单位才可靠。与这一认识相关联,常常会把市场和资本、导向对立起来看。不同于工商企业,文化企业是创作生产精神产品的,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这一特殊性要求文化企业必须自觉地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充分体现文化企业的特殊性,文化体制改革过去曾进行过积极探索,一是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把管资产与管人、管事和管导向结合起来,为意识形态管理增加了一种新手段;二是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作出特殊制度安排,包括设立编辑委员会,在内容生产上由总编辑把关。《决定》提出特殊管理股制度,在文化企业内容生产上又加了“一把锁”,为在特定问题上行使“一票否决权”提供了制度保证,是意识形态管理的一大创举,必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

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看,宏观管理要建立更牢固的微观基础。意识形态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底线。当前要进一步调动文化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在内容导向上切实负起责任,实现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文化企业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在内容把关上强化自律,最终形成宏观管理微观化,党委、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决定》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认为同样需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必须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很重要的就是促进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来说,不同文化产业管理部门职能相互协作、相互渗透同样是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要从“小文化”拓展到“大文化”,从更宽阔的视野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三中全会在谈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理解。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两者的不同点,而且还要看到两者的交叉点。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不能由文化事业单位独家包办,要引入竞争机制,使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做到社会化。这也意味着经营性文化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三中全会提出,要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机制创新。我认为,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通过试点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要设立章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而是独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的主体,以确保其运行规范、透明、有效率。

《决定》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庞井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传统媒体要过互联网这一关

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的新措施,对加快推动传统广播影视向现代视听传媒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文化迈向视听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应从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高规格、高品位、高起点地布局内容建设,实施“视听中国”战略,打造视听时代的“唐诗宋词”,铸造中华民族的影像史和民族精神的视听形象。

以广义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整个视听节目平台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的格局。传统广播影视必须过互联网这一关。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和探索播出权特许经营的具体路径,逐步实行播出平台的分类发展、分类监管。现代公共服务平台要做到品格高、品位高、品质高;现代产业服务平台要做到实力强、活力旺、竞争力大。要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监管,研究制定法律层级更高的新媒体法规,赋予所有视听新媒体平台公共服务的职责和义务。

在国家政策层面,要统筹各种视听传输方式,研究制定“视听无处不在”渠道建设规划。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按照市场规律、传播规律和技术规律的内在要求,制定市场交易规则,形成现代视听传媒市场体系。

现代视听传媒以用户为价值中心,用户具有内容生产者、发布者、接受者和消费者多重身份。传统广播影视受众流失是世界性的趋势,我们必须主动采取措施把传统广播影视受众转化为现代视听传媒的用户,布局拓展用户新战略,实现传统广播影视向现代视听传媒的华丽转身。

《决定》 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刘玉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把文化改革纳入全面改革大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受益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深化改革成果,有助于我们跳出文化看文化,增强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把文化改革放在经济社会改革全局中统筹谋划,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紧密结合。

《决定》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决定》起草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关于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全会《决定》却着墨甚多,提出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这是不同寻常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更是其他领域所没有的。这并不是说文化产业发展比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门类更重要,而是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在经济领域我们要以改革促发展,在文化领域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更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本身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也决定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会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有利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决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决定》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基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文化领域实现这一主导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以市场取代旧体制下计划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扩大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范围,坚定不移地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础上构建新型文化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决定》明确指出,一个建立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上的体制机制,是企业能够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制度。在文化领域实践这一要求,就要根据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利于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兼并重组,各种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自由流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一个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定有一个基本文化制度与之配套,因此文化领域也要将建立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在这样一个制度下,市场主体将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各种文化资源将是自由流动、有效结合的。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激发。

《决定》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熊澄宇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决定》看似在文化方面落笔不多,但实际上通篇都和文化有关。经济、政治、科技、金融、社会治理都和文化有关。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化,是包含着经济层面的物质符号体系,价值层面的精神符号体系,行为层面的制度符号体系。我们需要从研读文化这部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到整个决定,这样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去理解、了解这个《决定》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第39条有很多新的提法。第一,文化市场的准入与退出。以前谈准入谈的多,谈退出谈的少。包括上市公司,以前把上市当作目标,当作手段,现在下市也是目标,也是手段。怎么去领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是新的关注点。

第二,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前提是,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也就是说国有控股的资本和其他所有的各种资本,要公平竞争,以前不这么谈的,以前都是谈国有资本要成为市场战略主体,政策有倾斜。今天谈要公平竞争。

第三,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这也是一个新的说法。我们以前谈一方水土一方人,现在提出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考虑怎么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面向世界,而不是说把这个资源限制在某一个局部。比如,真正的人才是社会共有财富,不是单位机构所有,只是看会不会用他们。

第四,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特别是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我在《世界文化产业研究》一书中提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的创意企业90%以上是10人以下的私人小微企业。

第五,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请注意这三个词,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的结合,这里表述为建立,这说明是以前没有的,是创新,是值得关注的。

(责编:实习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