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改革开放35年·经济发展成果述评②:结构优化 更上层楼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吴秋余

2013年11月22日08: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驾马车”齐发力,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1981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的局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常为负值。

随国力增强,融资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加。201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5.0%和47.1%。

“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课题。2000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1985年上升8.3个百分点,西部仅上升0.4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则分别下降4.2和4.5个百分点。

东部经济发展较快,西部、中部也要迎头赶上。新世纪以来,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12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3.5%、24.1%和11.1%,分别比2000年提高6.0、5.0和2.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步伐也明显提速,逐步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升至2012年的52.6%。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出来,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

侯永志认为,城镇化是包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也会因居民收入增长而带来消费需求增长,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增长,对经济将产生强劲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2日 04 版)

上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