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金旭东: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推动发展重要力量

2013年11月14日11:16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推动发展重要力量

吉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共同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从可移动文物到不可移动文物,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遗产到现代文化遗产,凝聚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风骨,又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其中,夫余、高句丽、渤海国文化遗产具有本源性;一汽老厂区、长影作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具有时代性;以抗联为标志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伪满建筑群作为日本侵华的铁证具有独特的警示性。挖掘、保护、利用、展示、宣传这些丰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我省境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97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大遗址1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各级各类博物馆107家。

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如数家珍地阐释了我省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发展脉络和自身特色,强调吉林文化底蕴深厚、方兴未艾、大有前途。按照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严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化遗产工作将在挖掘上下功夫、保护上下功夫、展示利用上下功夫、宣传上下功夫,以满足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大省为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众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改善民生,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在挖掘上下功夫,充分研究和认识吉林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全面、系统摸清我省文化遗产的底数,深入探索、挖掘、研究我省文化遗产的自身特色,高度总结我省文化遗产在我国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凸显我省文化遗产的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的特点,强化代表性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更多具有吉林特色、吉林风格、吉林气派的“吉林符号”。

坚定信心、不打折扣、高质量地做好国务院部署开展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并重新认识我省可移动文物总量及价值。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区域文化遗产资源、线形文化遗产、国家级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等六大文化遗产资源专项研究工程,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化的角度评估我省的文化遗产。

二、在保护上下功夫,最大限度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统筹规划我省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逐级多元的保护体系,构筑科学有效、区域联动的保护框架,加强基础性保护与应用性保护能效的有机结合。科学把握遗存分布规律及内在联系,聚集优势资源,形成区域性保护格局,逐步构建以夫余、高句丽、渤海大遗址保护为核心、辽金城址群为重点、伪满警示建筑群和“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为特色的“五片一线七点”的吉林省文物保护总体格局。

继续积极推进和深化中央主导的大遗址保护“吉林模式”。选择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大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新保护思路、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增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文化遗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引领整体保护方向,提升整体保护水平。科学实施以伪满国务院旧址、长城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重点推动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罗通山城、王八脖子遗址、自安山城、苏密城、龙潭山城、帽儿山墓地等大遗址保护修缮工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