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英国牛津词典和韦氏词典的解释,新殖民主义是指强国通过施加经济或政治压力来控制或影响其他国家。多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不对非洲进行控制、干涉或掠夺。在政治上,中国与非洲是平等互信的关系;在军事上,中国在非洲没有建立军事基地或派驻军队;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多予少取或只予不取。截止目前,中国对非援助项目达900多个,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达4万多名。2012年,中非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非人员往来超过150万人次。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即踏上非洲热土,足见中国珍视中非传统友谊。访问期间共签署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强调中方将不折不扣落实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重在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事实证明,中国是在帮助非洲而非殖民非洲。
第一,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结构良好。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下,非洲虽有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但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虽然随着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而收回了资源的所有权,但在数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由于本国资本实力有限,主要行业重新落在西方资本手中。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新殖民主义”。反观中国的对非投资,虽然当前中国对非投资的占比仍很小,截至2011年底,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存量为162.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3.8%,占非洲吸收外资存量的2.9%,但中国的大量资本投入到资源之外的行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对非各类投资450亿美元,其中制造业、金融业和建筑业投资占60%,采矿业投资约占25%。绝大部分投资有利于促进非洲产业链与基础设施发展。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中国企业在非洲开采品位最差的资源、雇用最缺乏劳动技能的工人、从事最艰苦的行业。并不是中国企业甘于处在行业底层,而是中国认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底层的改善来实现。西方国家对非投资经历了数百年,为非洲带来了少数富裕的行业和高端人群,但非洲国家的贫富界限日益分明。非洲缺乏的是真正能把底层非洲人民带向富裕的外来投资,而中国企业的投资填补了这一空缺。中国企业积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当地投资和生活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城市给排水以及学校医院等,改善了当地的投资和生活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房建竣工面积约7000万平米,修建道路约6万公里,电站装机容量约350万千瓦。中石油在非洲地区积极帮助所在地修建学校,提供基础教育设施,仅在苏丹就累计捐建学校35所,为7万多名适龄儿童提供上学机会。
第二,非洲对中国的出口在快速增长。在与非洲经济交往过程中,中国采取促进非洲产品进口的政策。从2009年起,中国跃居并持续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此后三年,非洲对中国出口翻了一番。非洲出口中国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既包括非洲农产品,又包括钢材、铜材、化肥等工业制成品。同时,为促进中非贸易平衡发展,中国在2012年还推出了更多的激励政策,如实施“对非贸易专项计划”,派出赴非投资贸易促进团,扩大非洲产品进口;支持举办更多的非洲商品展,为非洲企业推介优势商品提供便利;进一步对非洲国家开放市场,提高非洲最不发达国家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出口商品税目的比重。在这些政策激励下,非洲产品在中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考虑到非洲大多数国家并不富裕,中国向非出口的价格较为低廉的商品也有助于非洲普通大众的生活改善。
相关专题 |
· 理论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