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观察】价格改革 顺应市场兼顾民生
【理论周刊】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看中国发展新走向
辛鸣谈到,有40多万亿元的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做后盾,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中国经济从来不缺强劲动力。但要让这动力活跃起来离不开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激发活力的关键一招。从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性作用”到还略感生疏的“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所导致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力度以及政策导向迥然不同,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详细】
关于财税改革,三中全会公报的三个亮点十分引人注目。首先,公报将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这一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此前有关财税改革的常规认知。后者大多关注管理层次上的财税改革,包括合规性管理和绩效管理,很少上升到治理的高度。治理层次的财税改革,有助于将财税改革引导到更系统、更深刻、更持久的路径上。与管理视角不同,治理视角的财税改革强调财政授权机制、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这些都是善治的基本元素。【详细】
就农村改革而言,公报仍然坚持既有的改革思路。这一点都不奇怪。早在5年前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比较超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主要是三条,一是要调整“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集体经济这个层次向农民合作社转变;二是明晰土地产权,实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三项改革意见如果落实,其意义不可估量。但是,在过去5年里,国家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的改革方案,有的内容作了一点试点工作,也没有总结推广。从观察看,一些试点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不明朗。【详细】
公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角度,深刻阐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尽管内容丰富,千头万绪,但这场全面深化的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改善和发展民生,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善和发展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详细】
辛鸣谈到,有40多万亿元的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做后盾,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中国经济从来不缺强劲动力。但要让这动力活跃起来离不开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激发活力的关键一招。从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性作用”到还略感生疏的“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所导致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力度以及政策导向迥然不同,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详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既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看来,经济转型加大了金融体系转型的紧迫性,要求未来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就要求金融市场从准入到退出环节,全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包括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机构的运作、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等等。【详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