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辉
《经济参考报》:为什么个人、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积极性都不高呢?这种相关各方都不获益的制度,为什么还能存在?
郑秉文:从职工个人来看,占工资8%的个人账户只享受2%至3%的活期利息,如果用这部分钱去理财,收益率不会这么低;从企业角度看,做不做实账户与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从地方政府来看,如果中央不给钱,他好不容易找钱来做实账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放在银行里睡觉?说不通。对中央政府来讲,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对负责财政的管家来讲,如此低效地去用钱,显然没有积极性,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理财,难道每年拿出那么多真金白银去做实账户,然后放在账户里贬值?对负责做实账户的主管部门来说,反正是中央文件说的让做实,只要有人给钱,凭啥不去做实呢?拿到钱了、账户做实了,不就落实中央政策了吗?至于能不能提高收益率,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虽然空账不影响当期养老金的支付,但是它会导致制度长期不能定性、定型,严重影响政府和制度的公信力。
《经济参考报》:这种既不促进公平又不保障效率的社保制度,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要治病首先要找到病根在哪儿,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
郑秉文:从改革原则上讲,公平性和效率性的权衡,始终是制度设计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个人账户的引入是不成功的,实行完全的实账积累制,理想是好的,与现实是有巨大差距的。再看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与二元结构存在严重冲突,因为中国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太大,从信息经济学上解释,就是非精算中性制度下只能实行层次很低的统筹层次,因此,道德风险就加大,进而导致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制度长期低效。正是由于统筹层次低下,难以提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实实在在地提高,就进一步加大了道德风险,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参考报》:您为现行社保制度提供了一份相当详细的“诊断书”。那么您开出的治疗方案或者“处方”呢?
郑秉文:谈不上“处方”和方案。从我个人认识来看,实行N D C(名义账户制)是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可以实现一个重要目标:多缴多得,少缴少得。这样一来,养老保险覆盖面可以立刻扩大,公平可以实现了,效率也提高了,缴费收入可以迅速实在起来,可以避免很大损失。就是说,要在制度设计中引入精算中性因素,这样才能重新构建和改善统账结合的社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