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王燕文: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提振社会精气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3年10月18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特殊重要性紧迫性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公民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领域的界限在某些方面呈弱化和模糊之势,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公民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强。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道德方面的失范现象会迅速“发酵”。从表面上看,道德问题在当前表现得更为突出,但相比较而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本质上是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因而是贫困时期的道德问题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后,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比中,人民群众对于西方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状况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满足于纵向对比,而是更倾向于对中国与世界进行横向比较。这就导致道德的认知更加多元,道德评价的标准和参照系更加多样。这是我国公民道德领域又一“成长中的烦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梦是强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公民道德素质在内的国家软实力。中国梦是民族梦,要实现民族振兴,离不开人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梦是人民梦,要实现人民幸福,增进人民的幸福感,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因此,推进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建立一个同现代社会相匹配的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其意义已远远超出道德领域。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条件,又是现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崇高的道德既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引领,又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现阶段,我国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境遇、现代化转型的境遇、网络信息化的境遇。这三重境遇的叠加,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

  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的冲突更加明显。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但价值多元并不否定价值共识。当前,我国社会更需要的是价值共识。因为我国的现代化是后发现代化,是追赶型现代化,是要惠及13亿多人的现代化,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更需要有效整合多元价值,形成强大的主流价值,将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一方面是价值多元的不可阻挡,一方面是价值共识的不可或缺,这使得我们的价值观建设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在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之间,如何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价值选择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在强调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道义取向与功利取向的平衡更加困难。不可否认,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重利不能轻义,更不能忘义。否则,对利益的追求就会迷失方向,导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引发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言利,也不能没有义。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难题。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互动互促?人们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时候,如何避免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

  道德自主与道德引导的张力更为突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开放后,公民的道德自主性日益彰显。但是,如果片面强调道德自主性,在理论上就会陷入道德主观性、自发性,发展为道德相对主义,进而走向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中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价值观的冲突不断加剧,道德的约束力严重削弱。对此,我们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公民的道德自主性时,如何防范其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加强道德建设过程中,如何激发公民提高道德素质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更加复杂。知行合一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当前道德领域知行脱节的现象广泛存在。比如,明知而不为,如道德冷漠;明知而故犯,如见利忘义。知行脱节的成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因为道德要求过于理想化而无法获得广泛认同,有的是因为道德要求过于空泛而难以践行,有的问题并不在道德规范缺失,而在道德养成机制缺乏。知行合一在社会转型和开放环境中的复杂性,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比如,如何实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如何实现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统一?如何有效构建道德规范的实践养成机制?

  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更难把握。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在互联网空间的反映,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本质上应当是一致和统一的。网络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有效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使用不当则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模糊公众的是非界限。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规范和支撑,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样不能忽视网络道德氛围的作用。如何汇聚网络道德之于现实道德的正能量,如何发挥现实道德之于网络道德的规范引领作用,使二者之间实现互动、互融、互补,是需要我们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解决的时代命题。

下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