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自觉
|
黄力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丰富,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可以视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自觉,值得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与思考。
1940年前后,我们党曾进行文化反思。当时的情况是,1934年以来革命遭受的挫折证明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确实不可再运行下去。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进行了文化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克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泥古不化的态度,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中国社会,确实给中国历史开出了一条新路。但是,中国思想转而进入了对西方文化的过度迷信,失却民族自信心,“言必称希腊”,结果使革命进入颓势。而文化反思的结果,是确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大思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人以开放的态势接受了世界文明的很多东西,从器物、制度到理念,这些对中国的发展起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但在中西方文化关系上,有一个东西始终徘徊于思想文化界,那就是“言必称希腊”的西化思潮。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时,西化论者的答案就是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改造中国。在中西方模式比较中,中国也常常相对处于话语劣势。如“软实力”概念来自于美国的约瑟夫·奈,他认为“软实力通常源于文化魅力、民主和人权等国家政治理想或涵盖他人利益的政策方针”,由于在引进概念时中国思想界一直没有加以特别界定,常常容易使人本能地接过约瑟夫·奈的标准来讨论;再如,不少人现在常常强调西方理论框架中的“民主”和“人权”的要素。
但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是什么状况呢?中国GDP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超过“金砖国家”其他四国的总和,全球竞争力更是以名列第29位而远远把另外的“金砖国家”抛在身后(巴西排名第48,南非排名第52,印度排名第59,俄罗斯排名第67);人均GDP亦超过了当代世界中等收入国家3400美元的平均线。如果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会接近12000美元,达到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起点。一些西方人士也肯定了中国所取得的成绩。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的新著《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中坦率地说,许多人担心美国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的能力已经相对降低。而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制造国,结束了长达一百一十年美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艾伦说,这一里程碑标志着“经济历史上一个五百年周期的结束”。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但公正地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开始逐步取得显著成就,包括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理念的落实。可以说,在中国人自己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世界已经在提醒中国,中国的世纪正在到来;同时提醒我们,一个“言必称希腊”的中国是不会在世界舞台上大有作为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实际上阐明了构建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标准的软实力的理由。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