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彭林:多元时代需要更强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

2013年09月16日16:30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原标题:多元时代需要更强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

礼乐教化,可以使人从根本上向善,内外皆化,德性充盈,所以《郭店竹简·尊德义》说:“乐,内也。礼,外也。礼乐,共也。”“德者且莫大乎礼乐。”

多元文化与礼乐教化

近些年来,“多元文化”成为最流行的词语。不少人认为,一国之内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本位文化只是多元选择之一。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所谓“多元文化”,有如下两层意思:

从世界文明的总体结构而言,人类文明是多元文明。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不同,故各国文化无不具有区域特点。历史上形成的阿拉伯民族、印第安民族、亚洲民族、欧洲民族、非洲民族,彼此之间的差异,除了体质、肤色和生存环境之外,主要是文化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各种异质文明犹如百花园里的花朵,异纷呈彩,相互映衬。不同质的文化,各有千秋,互有优长,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姿多彩、缤纷灿烂的气象。

20世纪60年代重提“多元文明”的本意,恰恰是要尊重并保护各国的本位文化。某些西方大国在推行军事霸权主义、经济霸权主义的同时,妄图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试图用他们的文化来统一全球的文化。 他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旗号下,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强势媒体,大力冲击世界各国的异质文化。不少经济落后的弱势民族无力抵挡势,他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少,他们的历史正在被遗忘,他们的文化也越来越边缘化。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带来文化全球化,从而导致某些文明的消亡。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已经沦落为美国的附庸,彻底丧失了自我,这是非常危险的前景。

最早意识到这种危险的是法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电影市场的60%被美国所占据,某些西欧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90%。这一态势犹如“铁罐”撞击“陶罐”,西欧本土电影溃不成军,市场所剩无几。法国人历来以法兰西文化的伟大和优秀而自豪,如今不仅本国电影严重萎缩,而且国民的价值观也随着美国电影的进入而悄然改变,长此以往,后果堪虞。在美法两国关于关贸总协定的开放服务市场的谈判中,美国强调文化产品与其它商品应该等同对待,而法国则极力加以反对,认为文化产品虽然有商品的属性,但同时又有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层面的内涵,因此,文化不是普通商品,它不能从属于商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中,法国人同仇敌忾,把文化的单一化和文化产品的标准化作为文化多样性的敌人来加以反对,提出了“捍卫文化的多样性”的口号,积极抵捍卫本土文化,认为无论哪种文化都应该被保留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尊重其它文化,是人类伦理的核心支柱之一”,其含义是尊重文化最根本的异质性,尊重身份特征的差异。

法国的主张得到世界各国许多有识之士的赞同。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可见,“多元文化”的提出,是各国希冀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为自己的本位文化寻求一席之地,在国际交往中保有自己文化身份。细想,当今的大国参与国际交往的程度都不输于我们,但他们哪国不是极力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

反观近年国内出现的所谓“多元文化”思潮,恰恰违背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初衷。他们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堂而皇之地用美国文化取代我们的本位文化,把中华文化接到美国文化的轨道上。这种在文化上自我殖民的做法不仅理论上不同,在实践上则是极其有害。

世界政治,只有多元格局才是最稳定的。世界经济的格局也是如此,欧盟、东盟等之类的区域性的经济共同体越来越多,正是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而做出的应对之策。单极的世界经济体系,只能造成一霸独大,无法导向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我们不能用抬高某种文化、排斥其它文化的办法来发展本位文化。好比黄梅戏与越剧,属于不同的戏种,没有优劣之分,它们的共存,有利于促进戏曲的繁荣。如果硬要用某一个戏种去统一其它所有的戏种,戏剧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因此,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整体提升。各民族人民在创造自己独特的本位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是这个道理。

百年以来,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礼乐文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一个时期内,“礼教吃人”和“克己复礼”就是复辟万恶的奴隶制”曾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人人谈“礼”色变,以“礼”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已无礼可言,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人提倡西方礼仪,甚至提出要将西方商务礼仪当为中小学生应知应会的民族礼仪加以推广。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将从根本上发生变异。

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本位文化的根。1914年,梁启超在与清华学生座谈时说:“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严复先生曾经提出国民的“国性”问题。“国性”即民族的文化个性,是民族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积淀起来的,是一国、一种族赖以凝聚的内核,它的理论形态载在民族经典之中。早期的清华,派出国的多是年纪尚小的中学生,校长曹云祥认为,学生年幼即出国,最大的问题是“不谙国情,且易丧失国性”。

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人类在21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需要找回本位文化的价值,因此,文化的复兴是第一位的。在两千多年古代中国文明的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对政治、文化、经济、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及于礼乐文明,它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应从中吸收有益的养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然需要借鉴世界一切民族的文化财富,就更没有理由拒绝本国的宝贵财富。《庄子·逍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则膠,水浅而舟大也。”在坳堂之上倒一杯水,就只能浮起几根芥草,放个杯子就搁浅了,原因是“水浅而舟大”,中华民族是一艘即将扬帆远航的巨轮,只有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才能承载起它。

没有强大的本位文化,而只有七拼八凑的“多元文化”的民族,只能是一盘散沙,是失去了文化身份的民族,无论其经济一时有多发达,终将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A Stronger National Spirit Is Needed in an Era of diversit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ites and Music

Peng lin

Abstract: The revival of a nation needs to be guided by its national spirit, with the value of its specific culture re-identified. Over the more than 2000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rites hav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producing immeasurable influence on politics, culture, economy and customs. When studying Chinese culture, one must get involved in the civilization of rites and music. It is certai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s of history and human culture, reveal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takes the rites and music as its core, and academically interpret how ancient China went on the road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rites and music.

Keywords: Rites, music,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s, diverse cultures

【作者简介】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研究方向:先秦史、历史文献学、经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等。

主要著作:《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