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是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的基本坐标,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

为什么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

辛向阳

2013年09月09日08:0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为什么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

  学者·语萃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使中国发展进步有着深厚历史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唯一成功的道路。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

  ●我们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把初级阶段的意识牢牢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心坎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是我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依据、新动力。

  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任何一个民族,其发展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其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不仅是构成一个国家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民族选择发展道路的出发点和基点。马克思在19世纪80年代致查苏里奇的信中谈到,“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俄国存在着可以使用现代生产力的村社。“如果说土地公有制是俄国‘农村公社’的集体公有制的基础,那么,它的历史环境,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则为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俄国之所以选择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与其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决定了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这些理想成为选择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沃土。独特的文化背景使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孜孜以求“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就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终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中国人在近代一遇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倍感亲切。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早期的《共产党宣言》译本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流亡日本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受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都倾向于社会主义学说。梁启超断言:这种“欲夺富人以均贫民”的革命潮流,“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也明矣”。磅礴于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最终走向了具有光明前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 “五个历来”: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这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文化基础;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周易大传》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历来注重诚信,讲求“人无信不立”。《论语》中谈及子贡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队强大,使百姓有信用。”子贡说:“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三者之中应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应去掉谁?”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讲诚信、讲道义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历史特点,也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这五个历来注重已经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可以说,基于深厚伟力的民族化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植根于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必然是彰显民族文化风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智慧、中国气派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