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历史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1959年春,党内尊敬的“五老”之一——谢觉哉,以中央赴革命老区慰问团团长的身份,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他在参观当时尚未修复的革命遗址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指着当年毛泽东睡过的门板问陪同人员:毛主席过去条件差睡木板,现在当了国家领袖还睡木板,你知道为什么吗?谢老认为,这就是毛泽东的“悬梁刺股”,他在提倡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带头打破封建做官的特权,做官的生活特权、政治特权。谢觉哉还同身边同志讨论:解放快十年了,共产党建立的是一个新政权,毛主席为什么一再教导反对官僚主义?有同志回答:人一当官,就容易脱离群众。他对这个回答显得很满意,进一步发挥说:这就是“官国”的遗产之一。共产党的官就是不能脱离群众,要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宗旨。难的是,中国是一个“官国”,“官国”的遗产很容易被继承,特权思想一代又一代传下来,从古代到民国都如此,有很厚的土壤。在这里,谢觉哉把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享受,概括为“官国”的遗产,这是对长期封建社会传统的形象说明,是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毛泽东一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毛泽东毕生为彻底实现人民民主而奋斗,反复强调我们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在延安时代他就引用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勉励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者,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要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再要求党的干部要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他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才是一种高级趣味。他对那种依仗权势、高高在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等官僚主义的恶习深恶痛绝,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挺身而出反对官僚主义。
他时刻警惕任何可能导致脱离群众的现象发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了六条: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后来他在重申这些规定时强调说,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1950年9月,毛泽东得悉湖南准备为他修缮韶山旧居和修建从长沙通往韶山的公路,立即写信要求湖南省委负责人加以制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同年5月和10月,他对沈阳、北京两地请示中央计划在沈阳市区和天安门前修建毛泽东铜像的报告上批示,坚决反对这样做,说这样做“影响不好”,“只有讽刺意义”。 1954年起草宪法时,他断然拒绝有人提议把这部宪法定名为“毛泽东宪法”,并亲自删去了过分称颂他的条文,他说:“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在这里,他把突出个人的不适当做法看作是与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相违背的,这无疑是一个中肯而深刻的看法。他还十分厌恶和反对某些党政机关动员群众给中央领导人写致敬信和送礼品、锦旗一类的做法,指出这“不但是一种浪费,而且是一种政治错误”。中央规定,今后任何党政机关及群众团体均不许动员群众给中央和中央领导写致敬信和发致敬电,机关团体一律不许送礼,过节不许送食品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仍然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这对于他制定正确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在毛泽东看来,要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就要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的权力观。他认为,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群众是这种权力的真正主人。“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正因为这样,“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所以,共产党、人民政府同广大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是“血肉联系”而形成的有机体。这是我们的力量并获得胜利的源泉,是共产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列宁曾说,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毛泽东同样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权力的主体来考虑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他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关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随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老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
毛泽东作为官僚主义的不可调和的反对者,始终以身作则,彻底同“官国”传统决裂,为全党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典范,是值得后世永远景仰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