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爬坡过坎”期,中国经济如何应变
2013年08月08日10:01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爬坡过坎”期,中国经济如何应变

应变第三环:正确看待增速与改革的关系

解放新论:速度慢了,很多人就将注意力更多投放到改革上。这固然不错,但其中似乎有一种急躁的倾向。如有学者提出,很多人希望改革的红利赶快释放,希望城镇化的效果赶快释放,这实际上还是对过去高增长的留恋。“新速度”下,如何防止改革急躁情绪滋生?

赵振华:出现急躁情绪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期望很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改革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在此情况下,人们对改革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希望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红利。二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约束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需要通过改革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有少数人对此可能有些着急,于是产生了急躁情绪。

增速放缓时,更要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换句话说,改革也需要稳中有为。这至关重要。

“稳”首先指改革的方式要“稳”。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说明,国家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当前不少改革举措已在进行,只是还处在效应潜伏阶段,大家还感受不深而已。我们的改革方式一直是渐进式的。比如所有制改革,先是允许个体经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后是国企改革,而国企改革也是先经过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的探索,1993年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现代企业制度,随后对国有企业进行国企战略性兼并重组;分配制度改革,也是先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接着提出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后来提出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现在则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可见,很多领域都通过渐进式改革取得实效。过去改革是先易后难,现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更要强调稳中有为,不稳就没有为。

“稳”还指改革的方向要“稳”,不能变。这包括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不能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不能变、推进城镇化的方向不能变。

而要做到“有为”,则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前,以政府代替市场,经济没有活力;而全用市场代替政府也不行。只有政府和市场明确自己的定位,不越位、不缺位,改革才能更加有为。二是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例如,我国就业量逐年增加,但就业后收入、就业环境怎么样?再如,过去30年城镇化高速推进,年均一千三四百万的人口进城,但到了现在,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更多地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应变第四环:正确看待增速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解放新论:面对增速的变化,中央并没有祭出“经济刺激”的大旗,甚至当银行业出现所谓“钱荒”之后,依然表现出了冷静和审慎。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什么?会不会再出台刺激性政策?

赵振华: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以达到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政策。不能认为中性政策或政策主线不变就不是宏观调控,这恰恰也是一种宏观调控。

就稳增长而言,究竟下一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下半年的政策需要等到三季度结束,根据下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来选择,但不会是政府过度投资刺激政策,因为其目的不是强拉经济重回10%增速,而是防止经济滑出“下限”。

从中长期来看,今后会更强调通过改革而非刺激性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例,这为大金融机构给中小企业贷款打开了通道。因为,大银行给小企业贷款成本高,如果是固定利率,银行很可能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有更多自由裁量的空间,既可以保障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服务,也能够保障银行的利益。再如财税制度改革,8月1日起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目的就是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

此外,要强调的是,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本身的活力,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事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等。可见,经济政治社会方面都在释放改革的活力,并把改革的活力变为经济的活力。与以刺激性政策来拉动经济的短期上升不同,改革带来的将是更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记者 李小佳)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