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历史透析:莫斯科地铁——一部俄罗斯现当代编年史
2013年08月01日11:0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莫斯科地铁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建筑结构与斯大林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1955年11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消除建筑和工程中的累赘的决议》。随之,莫斯科新的地铁建设也开始以简单、经济和节省空间为主基调发展起来。斯大林时期,在莫斯科地铁站的入口处,往往建有宏伟的地上大厅。从赫鲁晓夫时期起,与莫斯科新建地铁站同时产生的则是地铁站入口处的地下大厅。而且,这些地下大厅经常与地下转站通道连为一体。地铁站的装饰也简单了许多,这种风格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一直保持下来。自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莫斯科地铁线的建设主要呈放射状分布,即从市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拓展,每一条向外放射的地铁线均与环线连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一个政治转制、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历史时期。虽然受财政条件所限,俄罗斯近20年在首都地铁建设上的投资规模无法与斯大林时期相提并论,但地面交通拥堵的加剧迫使俄罗斯政府继续发展地铁事业,而且地铁的整体建筑更强调实用性。比如,许多地铁站入口处的地下大厅既是地下通道,又与各类商业设施——商场、快餐厅、书报亭、售票处以及娱乐场所相连接。

凡是乘坐过莫斯科地铁的人,无不对莫斯科地铁站浓厚的艺术气氛啧啧称赞。在莫斯科的地铁站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当属位于市中心的斯大林时期修建的数十个地铁站。上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地铁设计师曾到英国和法国进行实地考察,掌握那里的地铁设计及运行情况。然而,战争的爆发导致苏联的地铁建设一度中断。卫国战争结束后,为了庆祝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并且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47年,苏共中央决定在莫斯科建造高层建筑作为标志物。与之相对应,莫斯科地铁站的建设也开始以帝国风格为主。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地铁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成的。在建筑风格上,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恢宏、气派,内部装饰华贵,质地考究。像阿尔巴特站、基辅站、共青团站、革命广场站、马雅可夫斯基站和白俄罗斯站等,内部举架都很高,多个拱弧门相互连接,以大理石铺地或用大理石做立柱和墙面,天花板和墙面上饰有马赛克壁画和浮雕,站内通道上还装点着各种立体雕塑。枝形吊灯林立,灯光与艺术作品色调和谐。置身于莫斯科地铁站,就仿佛徜徉在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中,令人流连忘返。

1954年竣工的基辅站是为纪念俄罗斯与乌克兰这两个斯拉夫民族合并300周年而修建的,各类色彩丰富的马赛克作品也主要围绕着两个民族的友谊展开,在大厅的尽头还有一幅微笑着的列宁肖像画。1952年建成的白俄罗斯地铁站因其位于白俄罗斯火车站附近而得名,这里的12幅巨型浮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苏联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为建设苏联大家庭而尽职尽责的精神风貌。位于环线上的红普列斯涅斯卡娅地铁站在红色大理石墙面上饰有多幅陶瓷浅浮雕,画面的内容再现了俄国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场面。莫斯科环线地铁艺术的巅峰作品是共青团站,该地铁站因临近共青团广场而得名,自1952年起开始接待乘客。该地铁站的天花板上镶嵌着8个由彩色玻璃和石头拼成的巨型浮雕,其中有6幅分别描绘了俄罗斯自古及今的著名民族将领形象:涅瓦王亚历山大(13世纪)、顿河王季米特里(14世纪)、莫斯科的解放者米宁和波扎尔斯基(17世纪)、苏沃洛夫(18世纪)和库图佐夫(19世纪)。另两幅浮雕刻画的是斯大林形象,后来这两幅浮雕分别为祖国母亲形象和列宁形象所取代。这些浮雕宏观地反映了俄罗斯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全过程。

莫斯科人以自己城市的地铁自豪。2013年5月15日,莫斯科人第一次将首都地铁诞生的日子作为城市节日来庆祝。这一天,莫斯科文艺名流举办了音乐会、绘画展览,一些参加过地铁建设和苏联卫国战争的老革命者还向人们讲述地铁的历史、地铁在战争年代所起的作用等。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承诺,今后该节日不仅是莫斯科地铁建设者的节日,而且是全莫斯科劳动者的节日,因为俄罗斯首都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无私奉献。这一活动又一次证明了俄罗斯首都人民对莫斯科地铁的重视和保护。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责编:万鹏、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