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制度创新,引领社会实践
解放思想是制度创新的前奏。思想意识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往往是由思想观念的更新引起的。这是因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往往会引领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个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一般会外化为社会制度,从而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没有好的思想,不可能有好的制度;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制度创新。来自安徽的十七大代表回顾道,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小岗村的18个指印就不可能成为在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
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创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来自深圳的十七大代表说,我们的重要经验就是敢于突破、敢于创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十七大代表吴焰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创造性实践。它发端于解放思想,它的完善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实践也是发展变化的。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天,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解放还是僵化,解放的程度如何,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破除错误观念,统一思想认识
解放思想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认识统一的过程。十七大代表普遍认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勇于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统一思想。当前,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继续解放思想,也包括反对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要把全党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
解放思想需要永不自满。有的人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这阻碍了改革开放,阻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样的心态下,怎么可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可骄傲的资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清差距,急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解放思想需要无私无畏。有的人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当改不改、当断不断。应当看到,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如果畏首畏尾,丧失发展机遇,就无法赢得挑战;表面看不犯错误、不得罪人,实际上是要犯历史性大错误的,是要得罪大多数人的。亿万人民的思想解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阻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立志于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的共产党人尤其不应患得患失。
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是解放思想;头脑发热,空想蛮干,不是解放思想;“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是解放思想。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既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思维,又破除对西方学说的教条思维,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许多该抓住的机遇抓不住,许多该办的事情办不成。对勤于思考、精神振奋、肯于学习的人来说,机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发展顺利是机遇,出现困难也是机遇;产业结构调整是机遇,市场不景气也是机遇。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就看不到机遇;无所用心、懒散怠惰,就抓不住机遇。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勤勉不息的奋斗上。
(人民日报2007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