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经济形势专家谈:我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

张立群

2013年07月26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

我国经济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较大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见右图)。其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因而我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

从供给方面看,担忧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的依据主要是人口红利消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实际上,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亿人,城镇就业人口3.7亿人,农民工2.6亿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总体上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招工难、招工贵,主要原因是产业布局和城市承载能力问题使劳动力进城难、在城市留下来更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教育制度、择业偏好、产业升级等问题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正处于从简单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转换阶段,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在现实需求日益强劲的推动下,通过改革正在孕育成长,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表明,我国正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说,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出现“硬着陆”。

从需求方面看,第一,消费增长具有较高稳定性。我国居民基本消费占比仍然较高,2011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费刚性较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支持基本消费的能力比较稳定;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尽管减速,但仍保持正增长,电子消费等新消费点扩大;汽车生产成本降低,性价比提高,市场需求平稳恢复。第二,投资增长潜力巨大。满足十几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无论质量还是规模都需要有大的提高,工业化对投资的需求巨大;满足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要,我国城镇无论规模还是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系统性、配套性都需要有大的提高,城镇建设的投资需求巨大。第三,出口增长潜力较大。我国正在推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已初显效果;正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出口环境总体向好。

此外,从制度方面看,改革的深化正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政策方面看,2012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转向稳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注意稳定市场需求,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政策环境越来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从经济转型方面看,目标是适度增长中的调整转型,过剩产能调整、不良资产处置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和程度,不会引起生产链条、资金链条系统性断裂。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随着市场条件、成本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了,但在经济基本面支持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水平。我们应把握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把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效稳增长,又着力调结构,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到稳中有为,使增长的稳定与转型的推进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努力推动经济进入平稳健康发展轨道。

应把稳定消费与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供给、营造安全消费环境结合起来;把稳定投资增长与加强规划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增加需求压力较大地区的城市住房供给结合起来,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城镇化结合起来;把稳定出口与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应通过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防控经济风险,努力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区间,不断巩固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态势。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6日 07 版)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