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做公益,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访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
2013年07月25日13: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做公益是每个人的责任

记者:这次四川芦山地震后,大量公益慈善组织积极筹集款物、开展救灾工作,其作用引人关注。可以说,公益慈善精神已越来越深入人心。您如何看待公益事业?

李连杰:公益这两个字,应该理解为公众的利益,包括你的利益和我的利益。公益行为是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的责任。壹基金一直要推动的就是尽我所能做公益。这也是壹基金的立足点。

在我的理解中,公益和慈善又有一些不同。慈善往往是看到别人受难,我们觉得要伸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是给予型的,不是义务。而公益是包括你、我、他所有人的公众利益。比如,我们的环境污染了,饮水不健康了,公众利益就受到了损害。所以,做公益其实不是一群有物质基础、有爱心的人去帮助他人,而是尽责任去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维护公众利益。尽我所能做公益,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做公益要各尽所能形成合力

记者: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壹基金第一时间参与了救灾工作。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5年间以您的所见所感,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救灾工作有哪些变化?

李连杰:从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到四川芦山地震这些大的灾难来看,政府的救灾工作越来越专业,反应越来越迅速,而且动用的力量越来越大。事实上,任何一家公司、一个社会组织都无法像政府那样调动各种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忘我牺牲的精神去救灾,政府是救灾的主导力量。

同时,舆论导向更加精准,信息沟通也更加及时。我们可以看到,报纸、电视台、网络的报道都更加理性和冷静,包括不断呼吁让开生命通道让专业救援人员进去,及时公布灾区需要的物资等,可以说救灾因此更加有序了。

此外,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帮了大忙。最简单的例子,通过微信,物资的调配、接收、仓储、分发以及人员之间的联络、衔接变得更加及时、快捷、畅通了。

记者: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救灾,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连杰:先说一件在每一次救灾中我都能看到的事情:大量的矿泉水、方便面等喝完吃完后的包装就扔在现场,好几万人的上厕所问题没法解决。当政府在抢救生命的时候,民间组织是不是可以去收起垃圾防止污染?是不是可以去建个厕所?

其实,在救灾中,并不是说你在哪儿发现了生命迹象才是救灾,每一条线上都有不同的任务。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功能,各司其职,这样我们的救灾工作才会更有效率,而不是公益慈善组织和爱心个人去跟政府抢战场,造成“爱心的交通堵塞”。我们应当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个民间组织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民间公益慈善的力量。

同时,要加强减灾防灾的教育以及备灾预案等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壹基金未来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点。灾后重建也需要认真思考。比如,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问题的同时,怎样有效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