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
政策聚焦:6城市养老院调查记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吴 勇 王明峰 赵子斌 王伟健 吕绍刚
2013年07月18日07: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探访老人的子女多了吗?

子女:“不是怕犯法,而是良心发现”

记者在广州市采访发现,这两天来养老院探望老人的年轻人明显增多。比如广州友好老年公寓,6月4个周末8天平均每日1200人次,7月第一个周末两日平均每天1580人次。

魏婆婆今年69岁,5年前因患有老年痴呆症,住进广州寿星大厦爱星院。魏婆婆的大儿子叶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有三兄弟,平时大家各忙各的,都说忙,没时间去养老院看母亲。“这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我就和兄弟们商量好了,规定每周至少一个人去养老院看母亲,轮流探望,过年过节就全部一起去陪。”“不是怕犯法,而是良心发现!”叶先生坦承,新法出台之后,看到相关报道,他们几兄弟很受触动。

但在石家庄松鹤园老年公寓,杨素认为子女探望老人情况的变化并不明显。松鹤园住着100多位老人,杨素说:“如果说有一点变化,就是之前偶尔会有老人跟我们说,想孩子了,让我们打电话叫他们来,这段时间基本没这种情况了。”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益寿园老年公寓接待室,工作人员曾培仙拿出一本探亲家属登记册,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家属探访记录。“7月份的探访人数基本上和之前持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了,并没感觉到探望老人的子女数量明显增多。”曾培仙说。

呼和浩特社会福利院专门收养 “三无”人员和家庭无力照顾的孤、残老人。虽然住着200多名老人,但儿女前来探望的却寥寥无几。院长张新生表示,福利院目前有儿女的老人仅占5%左右,家庭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即使福利院打电话催促儿女前来探视,也起不到效果。

法律约束力不够强?

养老院:维护亲情靠的不是法律

作为一名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杨素表示支持“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几年前,我们这确实有过子女把老人送进来就不管的现象,我们几次打电话,要么不接,接了也是冷言冷语。最过分的是有的老人临终通知子女,子女都找理由推脱。有了明确法律条文,不仅是对我们从事养老工作的一种支持,也是对老人权益很好的保护,更是对个别不孝子女的一种约束。”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康泰老人乐园的工作人员秦玺林也十分支持“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自觉看望老人的,你不说他也会来看望,不看望的,即使有法律约束也叫不来。我们在工作中还发现,经常看望老人的子女大都能够理解我们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跟他们很容易沟通,而半年一年也难来看望老人一次的子女常常会因为老人正常的头疼脑热找工作人员的麻烦,所以我们十分拥护法律的实施,儿女来得多了,我们的工作就更容易开展。”

但杨素同时也觉得,“常回家看看”其实很难界定,“怎么算‘常’,十天半月还是半年一年?”杨素认为,子女真正应该重视的不是某一条法律,而是老人真实的内心感受。

“其实,父母与子女间真正和谐的亲情关系最终靠的不是法律的保护与约束,而是建立在原本就应有的真心的互相关怀与爱护之上。”杨素说。

内蒙古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韩晓娟表示,虽然不常看望老人将违法,但在执行层面上依然有所欠缺。“由谁执法、怎样执法等问题依然模糊。”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