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
2013年07月11日15:06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制图:许滔

天有不测风云。进入夏季,随着高温、雷雨、台风等快速变化天气增多,人们对于天气预报的需求也在增强。不过人们大都也遭遇过预报不准的情况,比如预报多云,却下了暴雨,被淋成落汤鸡,一些网民调侃“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其实,天气预报不准已是老生常谈。2005年,北京预报台风“麦莎”袭来,很少遭遇台风的北京全城戒备,结果老天开了一个玩笑,麦莎拐弯而去,北京只下了几滴毛毛雨,“台风没有进京证,进不了北京”的段子不胫而走。2012年“7·21”水灾之后,北京接连发布暴雨橙色预警,结果同样是虚惊一场。这样“空报”的结果人们最多调侃几句,而一旦漏报极端天气,就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危害巨大。

然而,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不同,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高达86.5%,在许多行业的应用方面超越欧美发达国家。那么,天气预报是怎么作出来的?我们怎样看待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未来天气预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天气预报 究竟如何作出

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法是数值天气预报,即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天气预报降水概率70%,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气象台有10个预报员,领导问明天下不下雨,结果7个举手下雨,3个认为不下雨,降水概率70%。

这当然是网民的调侃。那么真正的天气预报是怎么作出来的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介绍说,现在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数值天气预报作为制作日常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我国于1959年开始在计算机上进行数值天气预报。运用数值预报,2012年,我们国家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86.5%,可以对未来6至7天的天气作出预报。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13.5%的不准确?其实道理很简单,天气预报是个复杂的系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计算方案里面有很多数据是变化和不够精确的,我们对大气物理规律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张庆红解释说,负责初始数据的观测站未能达到理想所需,这给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打了折扣。理想情况下,全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高度层面需要数量级达到106至107的观测站。而现实中,这个数值仅为103至105。而且,观测站分布极不均匀,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就很少。同时,这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即使国内的观测点很密,周边国家达不到要求,也会影响初始数据。

除了观测站点的数据局限性,仪器观测误差与计算误差也十分可观。从加工程序来讲,由于数值预报模型建立在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求解之上,在求解方程组时用差分的计算方法,必然引起计算误差。“我们只能努力通过对物理过程的精确认识让模式更接近真实大气,但它不是真实大气环境的还原,所以基于这个模式所计算出的大气未来走势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张庆红说。

不同地理环境也对预报准确度影响深刻。平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山区、湖泊、农田、城市等的天气状况都会不同。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网络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会增加16倍,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通过他们的分析、验证与经验再次订正。“这个时候,气象预报员不像‘科学家’反而更像个‘艺术家’。”张庆红说。

(责编:杨丽娜、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