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民族院校的使命
2013年07月10日11:14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60多年来,民族院校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新华社发 王刚摄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60多年来,民族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积极践行自己的使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考察民族院校的演变情况,探讨民族院校的使命,是办好民族院校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院校的发展轨迹

  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需要而创办的。基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需要,党和国家确定了民族院校的办学方针任务。1950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规定:中央民族学院的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这个规定虽然只是针对中央民族学院而言,但实际上为所有的民族学院所遵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1955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学院院长会议提出:民族学院今后的方针任务是“以提高在职少数民族区、乡级干部和部分县级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为主,个别地区根据建设的需要,适当招收少数民族青年,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或文化科学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种专业干部和知识分子”。此后,尚未开办本专科教育的民族学院开始设置本专科专业,向正规高等学校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民族院校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重大转折。1979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确定:民族学院是主要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这是民族院校在办学方针和任务上的重大调整,从此民族院校走上了正规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族院校进一步向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方向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办学水平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责编:杨丽娜、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